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

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曹叡下詔說:

"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定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遊戲。

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朕非常讚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為博士。"

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

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強行命令張郃追擊。

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諡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關於張郃降曹的原因,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而其他傳記皆無此事,故此考據學家姜宸英和盧弼認為不實,是陳壽為傳主避諱。

此外,《郃傳》袁紹軍先破而後張郃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

《郃傳》《武帝紀》《袁紹傳》同出於《三國志》,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後二者較為可信。

而《郃傳》將此順序小有改變,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的張郃降而後**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郃的投降是**崩潰的重要原因。

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

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曹操火燒烏巢之時,

"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郃傳》。

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雲散。

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

屈指,意思是用手指計算事物的數量,據《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於張徐傳·張郃》記載:魏明帝時,任命張郃為節度使督導關中諸軍。

他到達荊州時,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淺的時候,大船無法通行,只好住紮在方城。

此時正好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魏明帝很擔心,不僅親自到河南城巡視,還增派軍隊給張郃,並問等他趕到,陳倉是否保得住。

張郃知道諸葛亮的軍隊沒有太多糧食,不能久攻,於是回答:

"不用等臣到,諸葛亮就先撤退,我屈指一算,諸葛亮的軍糧維持不了十天。"

後來"屈指可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數量很少。

大軍很快來到陽平郡樂平縣,從徐榮和徐晃口中,瞭解清楚陽平郡的大概情況。

就在大軍到達的第二日,呂布親自帶著張遼、陳宮前來會盟,雖然將其盤點為歷史十大猛將第二位,不過這算是第一次見面。

為了不引起太大轟動,公孫越在製作盤點影片時,並未對呂布做太多介紹,而呂布能入十大猛將第四名,自然有其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