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張九齡(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執掌軍國大權,張九齡在唐玄宗上臺的第二年,就上書姚崇,提醒他“遠諂躁,進純厚”。
姚崇復書嘉納其言,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堅持以才取人,整頓吏治。
公元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張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
然而,張九齡和姚崇意見並不總是一致,過了三年,開元四年秋,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姚崇不滿,這年秋天,他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
張九齡回到嶺南,住了一年多時間,他並不閒居,而是想為家鄉辦點實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
張九齡出入嶺南,也走過這必經之路,對大庾嶺梅關“人苦峻極”的險阻深有感受。
開元年間的唐王朝,經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勵精圖治,社會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貿易交通有了很大發展,廣州已成為中外海上交通門戶的大商港。
在這種情況下,開鑿梅關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非常迫切,張九齡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閒徵集民夫,開始開鑿工程。
張九齡親自到現場踏勘,緣磴道,披灌叢,不辭勞苦,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後,全長十幾公里,路寬近17米,路兩旁遍植松樹。
路修成之後,張九齡撰寫了《開鑿大庾嶺路序》,記述大庾嶺開鑿後,公私販運:
“轉輸不以告勞,高深為之失險,於是乎鐻耳貫胸之類,珠琛絕贐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
由於梅關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線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後人譽之為“古代的京廣線”,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
《控衛在此》
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嶺路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的通衢大道。
張九齡居家時間,與曲江縣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馬來往密切,詩酒唱酬,結成知己。
開元五年夏秋之間他與王履震聯袂來到廣州,寫下《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詩。
開元六年春張九齡被召入京,返京時,王司馬一直送到大庾嶺上,到京後,張九齡因修大庚嶺路有功,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
張九齡的才學與能幹漸為大家所認識,吏部考試選拔人才,他與右拾遺趙冬曦四次奉命參與評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
開元七年,張九齡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又升遷為司勳員外郎。
開元九年張說入拜宰相,張說對張九齡早寄以厚望,見他果然文才出眾,又和自己同姓,便與他論譜敘輩,誇獎張九齡“後出詞人之冠也”。
靠張說的賞識和提拔,張九齡提升為中書舍人內供奉,張九齡並不因為和張說關係密切而隨聲附和,他對張說的斷然行事多有勸說,體現出辦事公允和卓有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