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宜蘭對於洋人的貿易順差,洋人快沒東西賣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宜蘭一間新開著小屋內。
“好苦……”泰泰吐了吐舌頭,感覺比中藥還難喝。
“咖啡都是苦澀的,”鄭軒拿來的白砂糖,以及牛奶加著進去,“再試試味道如何?”
泰泰看著陶瓷杯裡,棕白色的液體,聞著又有另一股味道,於是在小口啄了一下,“還是有些苦,不過好喝多了,相公,能不能再多一些糖?”
“糖喝多了會蛀牙,也會發胖。”鄭軒沒有滿足她這要求,而是將白砂糖蓋住。
“小氣!”泰泰多少有些氣鼓鼓,只是鬱悶了好一會,然後就開始美味地欣賞這咖啡。
白砂糖在明朝就出現了,甚至還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將過冬成熟的甘蔗,用軋漿車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黃黑色的糖漿,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結成黑沙糖。
另備一口缸,上面安放一個瓦溜(瓦質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將黑砂糖倒入瓦質漏斗中,等黑沙結定,除去稻草。
用黃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從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層約五寸多,非常潔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現在的南洋)。
季羨林在所著《中華蔗糖史》說:中國明代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明”。
鄭軒在臺南府已經開始辦起了榨糖業,並且更進一步提取白砂糖。
在明代技術基礎上,新增大豆或者是蛋清等蛋白質去除白霜內部的雜質。
然後繼續混水煮沸結晶,經過一道又一道的工序,幾乎就能得出白砂糖。
雖然在後世,這種技術屬於落後產業。但比歐洲使用的蔗糖先進太多,他們的技術含量也極低,如今使用的都是七世紀阿拉伯發明的赤砂糖工藝。
“我能否也來一杯?”唐藏從外面進來,瞧著這新鮮的事物,也坐了下來。
“ofurse”鄭軒非常騷包的說了一句英文,瞬間就感覺有了這麼些味道了,現在還使用上了歐洲烹煮工具。
如今有錢的歐洲,對於吃的方面十分講究,烹煮咖啡所製造的工具非常繁瑣。
但也可以說是精細,又是磨豆機,又是單獨的蒸煮器,煤爐,過濾器,還要用專門的小盒子放置砂糖,顯得太過於講究。
鄭軒慢條斯理的磨豆,和後煮沸過濾,再加入糖與牛奶,大約需要一炷香時間。
這些工具,都是貿易區紅毛商人撤資時帶不走,鄭軒就將其購買下來,如今倉庫內還有大量紅毛的烹飪工具,就連紅毛傢俬也有一大堆。
中國的傢俬到了歐洲是奢侈品,歐洲的傢俬到中國也是奢侈品,畢竟物以稀為貴。
雖然有人不贊同,但乾隆老爺子就是這般認為,他可是有一座的西洋館,專門用於收藏西方的東西。
當然連燧發槍,燧發手槍,也都在裡面館藏並吃些灰塵。
如果英國出華公使馬戛爾尼來到東方,那麼乾隆老爺子的收藏室裡,就會多出地球儀,航海儀,航海望遠鏡,天文望遠鏡,歐洲戰列艦模型,線膛燧發槍。
以及歐洲的自然科學書籍,然後就是相同的命運,成為僅供觀賞之物。
“這所謂的咖啡,有如此好喝嗎?”唐藏好奇的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