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後鄭軒也是非常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道:“如果是顧炎武,黃宗羲以及王夫之,或是其學徒,我們還能接納他們,畢竟他們開始接觸西學。但對於天地會,只能吸收並且消化,若是同行,傷害的也只是咱們自己。”
鄭軒對於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其實感觀都很一般。
即便是天地會,擁有各種各樣的階層,但也免不了被定義為農民起義的性質。
雖然提出“反清復明”,理想目標過於模糊,根本沒有提出綱領。而且裡面的人,剛開始確實為了推翻大清。可越往後,就開始爭權逐利,最後免不了被慾望所遮掩,最後失敗。
歷史確是如此,雖然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起義,但都被大清用計謀逐一瓦解,最後被殺得潰不成軍。
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必須要有指導思想,正確的行動路線,並且開始軍事化,思維明確化,才能在猛烈的戰火中屹立不倒。
唐藏淡淡地點頭,頗有一些感慨道:
“若是當年李自成攻佔北京,不逼死崇禎皇帝,不抄吳三桂的家,收監他的家眷老爹…
也不會把吳三桂逼到大清那一邊,最後讓滿人入了關。說不定這天下還是漢人的天下。”
鄭軒是回答道:“這天下就是如此…
如果我要是李自成,可能也會選擇這種做法,不抄家哪來的錢繼續打仗,都是一些饑民流民,褲袋裡能有什麼錢?最多也就不抄吳三桂的家,但逼死崇禎皇帝確實有些過分…
當然,他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培養好自己的部下,原本只是簡簡單單地追贓助餉,湊集軍費。
但他的手下劉忠敏,把吳三桂最愛的愛妾陳圓圓給搶了,所謂不愛江山愛美人…
要是有人把我老婆孩子都搶了,我一定能追殺他到天涯海角,大丈夫不能保自家妻兒,何以見人!”
大明原本可以不用滅亡,可就壞在體制出了問題。
大清,從開國以來的賦稅越收越多。
而大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一年能有三千萬兩稅收,其他皇帝的稅收越來越少。特別到了崇禎皇帝,一年的稅收只有一百萬兩,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場仗。
其最大的根源在於官員,秀才,地主。
因為他們是免稅集團,朝廷無法徵得他們的稅收。朱元璋徵稅,可是大軍下鄉,可到了明末,大軍連縣城都下不了。
各地都有官僚地主秀才把持,農民只要將自己的地掛在他們身上,受到他們的庇佑。就能免掉不斷增加的稅收,藉此方法避稅。
連丁稅也都被地方勢力,利用各種手段糊弄。把農戶的名字從黃冊上去掉,寫進白冊,成為地方勢力的私有農奴。
朝廷也無法抽離,最終導致所有的稅收只能轉嫁到剩餘的自耕農身上,壓垮最後一根稻草。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個大明王朝擁有的人口一億五千萬以上。可黃冊登記的人口數量不到一億人,與朱元璋開國時的人口幾乎相同,甚至還少了幾百萬人口。
清朝建立後,接收了明代的黃冊,發現明末的資料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甚至於崇禎年間黃冊上的人戶姓名居然和洪武年間的一模一樣。
最神奇的是,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清朝人居然找到了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不知道是哪位積極過頭的官吏,竟然提前把下一次要造的黃冊都給編好了。
大清之所以稅收越來越高,就是借鑑大明的反面教材,推行攤丁入畝,地丁合一。讓所有被地主豪強隱藏的土地,顯現出來。也解開了千百年以來“丁稅”對於生育的枷鎖。
只能說大明的滅亡成就了大清。每一個朝代,都是吃著上一個朝代的血肉成長的,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