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非常高大,幾十丈高的不在少數,幾乎每一棵樹都有上百年的樹齡,可不是後世那種十幾年就被人稱之為“大樹”的樹。

鄭軒看著這些樹木頗有些感慨,多麼好的樹,最後不知道能剩下幾棵,只能怪它們不長在大山上,而是長在平原裡。

這些樹現在就像煩人的路障,還有那些該死的灌木,極為茂盛。

此時,許多阿美人都跟在隊伍後面,看著鄭軒用兩匹高大的駿馬拉著大坨鐵疙瘩,甚至有些人眼饞,想要拿來製作長矛,刀劍之類的,可是有賊心沒賊膽。

鄭軒帶領的陸軍號稱兩千人,實際是兩千五百人,其中五百人是後勤部隊。

不過他也沒有根據古代戰爭規矩來辦。

如大宋《夢溪筆談》中的軍隊配比:“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且孫子兵法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馬,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膝之才,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戰爭最看重的就是時間和輜重,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併成正比例。

基本軍資都費在輜重身上,不僅是糧食,還有各種武器裝備,箭雨藥品。

戰爭並不是小說裡那般,隨便來幾個資料,隨便來幾百上萬個人,甚至揚言什麼十萬大軍,什麼百萬雄師。

然後高高興興地奔赴戰場,雄赳赳地與敵人開戰,再回來慶功。

這種人帶兵只有一條路——戰敗。

你要是有這種下屬,最好殺掉,不然恭喜你,你將會成為大軍口中的糧食。

戰爭有時候不是拼人數,而是拼時間,拼持久,所以為什麼古代總有這麼多以少勝多的例子。他們可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後勤供給制度,只要一陷入持久戰,很快就會出現輜重不足,而面臨全軍崩潰的風險。

這更是說明,農民起義大而弱,軍隊戰鬥小而強。

只要損失三成兵力軍隊就直接崩潰,因為一半大半是輜重隊,農夫,腳伕,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

而現在是四人一後勤配比,是因為鄭軒不能打持久戰。

基本都是乾糧,像是明朝軍隊使用的糗糧,光餅,飧飯等等。

此刻阿美族許多村社都有代表。

看著這比自己村子部落還要龐大的軍隊,多少有些害怕,整個花蓮地區,全部阿美人加起來都沒超過三千人,好傢伙,這支軍隊就差不多是這裡的總和。

他們也慶幸鄭軒好說話,要不然將會是阿美人的災難。

“報告首長,我已經成立了開路指揮部,制定道路行進準則,並將五百工兵分成四隊,各有一個開路指揮員負責,輪流作業,每日可以前進四十里,每一段路的行軍指揮權都交由他們,不過……你可能也要聽他們指揮一下,他是專業的。”彭韜有些謹慎的說道,深怕鄭軒生氣。

“來一根。”鄭軒帶著讚歎的眼光看著他,並將煙遞給他,“你真是活學活用,讓我看到偉大國紅軍的影子,做得很好,宜蘭未來的棟樑。”

鄭軒開心地也給自己來了一根。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歷史上,那場赫赫有名的長征,其中巧渡金沙江,完全體現我軍高度組織能力。

幾條小船,硬是在三天時間內將一師的兵力渡過金沙江,沒有人因擁擠而掉下江裡,更沒有人爭先恐後而相互廝殺,就連當時的G軍也不可能完成的壯舉。

彭韜小心翼翼的雙手接過捲菸,“偉大國?”

“一個非常富強的國度,令人嚮往地方。”鄭軒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看著長長的隊伍,不免感嘆道:“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走吧,莫要人家等急了。”

並隨手拍了一下彭韜的肩膀……

——————————

(1)阿美人成年的一種禮儀,男女二八需要打掉犬牙或是大門牙,表示吉祥,以及成年,近現代此習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