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真正的記者(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到五厘米的隨身碟靜靜地躺在石曉玲的眼前,裡面存著的是一個真相。
《問責》一文正在唯博鬧得不可開交,就連那些瘋狂的粉絲們在欣賞那些所謂鮮肉偶像的同時,都會不時分流一些點進來看看這篇文章。
因為文章裡出現了一個不遜色於那些準偶像的面孔,而且這篇文章批評的人還是個醫生,一個被寫得喪心病狂、殘害病人的醫生。
石曉玲有些不屑,這位自稱為記者的柯驚雲,根本不配被稱作記者。
記者宣言第七條:記者應當警惕透過媒介擴散偏見的危險,並且應當盡力避免有利於傳播偏見的行為。這些偏見混雜於其他事物中,常與種族、性別、性傾向、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見、民族和社會傳統有關。
這篇文章就帶著極大的主觀情緒色彩,偏見表現得不要太明顯,這是一則煽動民眾情緒的文章,不是一則新聞報道。
更遑論,石曉玲知道的清清楚楚,這些內容妥妥的以偏概全,林陽醫生根本就沒有犯任何錯誤。
只是因為影片的剪輯,加上關鍵證據——知情同意書的丟失,讓這件事變得一邊倒,看似皆是林陽的錯。
石曉玲當下有些緊張,她覺得似乎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出現在了眼前。
石曉玲又有些慶幸,慶幸自己當時留了一個心眼,留下了直播的原影片。
2015年,石曉玲看了一部電影,叫做《聚焦》。
這部電影是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的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醜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
從那次觀影以後,石曉玲就被“記者”這個追求真相的職業所深深打動,所以她才會竭盡全力考進傳媒大學,選擇了新聞學專業。
蘑菇頭的她一心扎進了夢想的海洋。
三年的努力之下,她專業成績拔尖、社會實踐充實、大學履歷豐滿。
但原本以為能進入大電視臺實習的她卻被現實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同一撥面試的同學裡,長相姣好的人往往是最快被挑走的,而長相普通的她則跟一群差生一起默默留到了最後。
輔導員還安慰她沒有關係,因為她的成績足以保研,一年的實習其實影響不大。
但是保了研,畢業的時候就沒有長相比她好的同學了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她不想忍受那些無用的花瓶踩在她的頭上。
可惜,最後的現實是她甚至連記者的邊都沒摸到,直接被從北都南貶到富州,進了個影片網站的分部實習。
石曉玲第一次認識到了社會的不公,也更堅定了她揭示社會本質的夢想。
如今機會就擺在她眼前,她當然要抓住。
萬事俱備矣,只欠那鼓火的東風。
……
……
“這夏雪晴這麼做,都是為了錢?”林陽不是傻子,自然聽得出來阿福的故意暗示。
“嗯。”阿福點點頭,眼神鼓勵著示意林陽繼續說。
“有人在後面驅使她做這些事,做了就有錢,有錢就能救命。”
林陽嘆了口氣,一口喝掉了杯子裡的茶。
“現在她父親轉到頜面外科,以她父親住進ICU的情況來講,傷勢肯定不會輕,所以她接下來還會需要錢。”林陽摸著下巴繼續自言自語道,“那麼接下來還能做什麼來拿錢呢?繼續到醫院門口鬧,拿醫院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