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要為過去做一個了斷,要為迄今為止所有的紛爭與苦痛的根源畫上休止符。”

……

“羅蘭死了,憶沒有在他的墳前哭泣,因為羅蘭是一位英雄,將自己的終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王國與子民。

羅蘭知道他的臣民們並非真心想要擁護他為王。

他也知道這些人只是依賴他的力量,想要向他尋求庇護。

儘管如此,羅蘭仍為了保護他們,奮戰至了最後一刻。

他過去是偉大的,以後也將繼續偉大下去,比憶這樣執著地追尋著夢幻泡影的孤獨旅人更加燦爛輝煌。

所以,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哭他。”

……

“滿天的星光撒在原野上,月亮遠在海天相交的地方。

孤獨的獵魔人將一束花束放在了摯友的墓前,踐別故人之後,他駕著一匹駿馬奔向了遠方。

憶要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了,在道路的盡頭,有一位姑娘正在等他。

他會在這條路上走上很久,並至死不渝地走下去,哪怕山高水遠,道阻且長。”

敲下了最後一個字以後,蘇松屹如釋重負,手指顫抖地選擇了釋出。

這一刻,他癱在椅子上,眼含淚滴。

常人也許很難理解,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每一本書都像是自己的孩子。

也許這個孩子長得不那麼標緻,容易惹人批判。

但作為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肯定。

當一本小說完本之後,就會有一種自己的孩子長大遠去的感覺,一種淡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像是蘇松屹這樣把《狩夜人》當做傳統文學來寫的作者更是如此。

這本書和主流網文的風格大相徑庭,以至於受眾面很窄。

為數不多的讀者,也被他虐得死去活來,一邊對著作者破口大罵,一邊哭著追讀,閔玉嬋便是其中之一。

每每寫下那些深刻的悲劇,蘇松屹就會忍不住落淚。

他偶爾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多愁善感了。

但是,一個作者如果在寫書時連自己都無法感動,又怎能讓讀者共情呢?

按照他以前的尿性,肯定會把悲劇貫徹到底,繼續發刀。

但是今天有個讀者告訴他,她喜歡這本書。

所以,他要為了這個讀者,更改故事的結尾。

“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