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 高談闊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占城稻是宋朝引入華夏的優良稻種,老爺子這是準備提前將這稻種引入大唐?
不過這事倒也不錯,畢竟占城稻能成為宋代水稻良種,說明其確實適宜在中原種植,能夠提高糧食產量。
就聽老爺子又繼續說道:“大王,無論是交趾也好,林邑也罷,都不失為一處寶地。交趾林邑皆可大面積種植占城稻,一年三熟,僅林邑一地出產的稻米,若是運來大唐,便夠天下人食用了。丟掉林邑,實屬可惜。”
李二蹙眉:“先生,林邑國畢竟地處南蠻之地,不僅山高林密,路途艱難,且卑溼暑毒,多瘴氣。即便是前隋出動大軍討伐,也是艱難無比,士卒死十之四五,無法長期駐留。若是要從林邑運糧回長安,更是天方夜譚。”
老爺子捻鬚微笑:“這有何難?”
李二與長孫無忌等人都愣住了。
自古以來,南方潮溼炎熱、蟲毒瀰漫,毒瘴瀰漫,是世人皆知的常識。
中原政權也素來將南方當成蠻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所在。
華夏曆朝歷代,基本都朝北、朝西域擴張,對於南方,卻是基本忽視。
並非不想,而是以當時的條件,難以做到。
即便是交趾這樣早在秦朝就納入中原版圖的地方,也由於天高皇帝遠,難以管理,所以到了五代亂世時,交趾便脫離了中央政權,自立為國了。
對於南蠻之地,中原政權也向來不太在意。
但若是能輕易將其征服,並從中獲得巨大利益,那就不同了。
“請先生教吾。”李二正色問道。
老爺子笑道:“大王說路途艱難,指的是從陸上進入林邑困難,但為何不走水路?”
“水路?”李二與身邊謀士們對視一眼,很是詫異。
隋唐對於水路運輸,向來十分重視。
《舊唐書》中記載,“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鉅艦,千舳萬艘,交貨往來,昩旦永日。”,可見水路運輸的繁榮。
老爺子又問道:“大王可知當年煬帝如何討伐林邑?”
李二點頭:“略知一二,煬帝命劉方為行軍總管,水路並進,對林邑國進行征伐。”
他旋即明白了老爺子的意思,卻依舊眉頭緊蹙:“先生的意思,是從海上乘舟船進攻林邑?如此一來,雖大軍可繞開崇山峻嶺,但南疆多瘴氣,士卒根本無法適應。前隋伐林邑,誰成功,但傷亡巨大,連主將劉方都病死在了路上。”
“瘴氣不足為懼!”老爺子對此嗤之以鼻。
端木天聽得一頭黑線,老頭,咱能不能不吹牛?
古代常說的瘴氣,其實是多種疾病的統稱,包括瘧疾、痢疾、出血熱、黃疸等等。
南方的熱帶、亞熱帶氣候,降雨多,氣溫高,有利於細菌和蚊蟲繁殖。北方士卒根本無法適應,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那再正常不過。
就中南半島那種熱帶雨林氣候,別說是大唐,即便二戰時期,那也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已經裝備了奎寧,磺胺和青黴素的美軍,二戰時在中南半島作戰時,各種熱帶病與感染帶來的減員,都遠遠超過了戰鬥減員。
以大唐如今的條件,想要征服林邑這樣的中南半島國家,實在是有些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