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李綱便上表請求退休,李淵沒有許可,任命他擔任太子少保一職。

辭職不成,老頭也懶得與李建成置氣,便乾脆頂著太子少保的頭銜,跑去弘文館教書了。

弘文館成立於武德四年,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其學生數十名,皆是皇族貴戚及高階京官子弟,學習經史書法。

大唐包容開放,不禁女子進入學堂讀書。

弘文館這種皇家學校,更不限男女,公主、縣主在此讀書的不在少數。

廣陽縣主也在弘文館中讀書,李綱是其授業師長之一。

李綱授業,素來嚴格,即便是弘文館的那些皇族貴戚,對他也甚是敬畏。

所以廣陽縣主之前聽聞李綱喚她,才會那般緊張。

李綱今日心情甚好,朝廣陽縣主捻鬚笑道:“廣陽有何事啊?”

“夫子,如今春闈在即,長安城中各方才俊雲集。學生見今日不少才俊參加曲水流觴,卻無機會一展才華。夫子素來最愛提攜後進,不若夫子給他們一個機會,考較考較他們的詩詞文章,命他們每人賦詩一首,不知夫子以為如何?”

廣陽縣主這番話,故意說得聲音極高,讓四周賓客都聽得十分清楚。

她的這番話,卻是讓賓客們立刻擊掌叫好起來,一眾廣陽縣主口中的“少年才俊”們更是興奮不已,伸長了脖子期待無比的看向李綱。

大唐春闈,在春夏交接之時,距離三月初三,時日尚早。

但為了備考,各州郡應試學子,都早早便趕來到了長安城。

除了擔心路途遙遠耽誤春闈外,學子們到的如此之早,更是為了向百官勳貴以及世家門閥投卷。

唐初科考制度尚不嚴謹,投卷蔚然成風。

大唐科舉主要分為常科、制科兩類。

常科每年定期舉行,便是春闈,制科則是作為皇帝臨時下詔才開科舉行的。

唐初科考不糊名,並允許“公薦”和“通榜”,即允許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

故而每年春闈之前,考生們便會將自己的得意之作,投獻給達官顯貴或名士大儒,以求得他們賞識,從而提高自身知名度與及第機會,這便是投卷。

有唐一代,不少名人皆是透過投卷、舉薦進入仕途的。

如大名鼎鼎的詩佛王維,便是岐王和太平公主的推薦,從而狀元及第;杜牧也得到過太學博士的舉薦。

除了投卷外,參加長安城中各種文會揚名,也是這些考生們的最愛。

今日參加杜氏祓禊盛會計程車子儒生,目的自然是為了能夠當眾一展才華。

若是能將詩作抄錄在《杜曲流觴集》上廣為傳頌,從而一鳴驚人,聲名遠播,那自然再好不過。

何況在場還有諸位朝堂相公與名士大儒,若是得到他們的賞識,豈不是能夠一步登天?

只是曲水流觴,能否當眾吟詩,得到眾人讚譽,除了自身才華外,更重要還須得有運氣。

就像端木天那般,腹中詩詞百篇,偏偏老天爺不給他顯擺的機會,甚是急人。

眼看今日曲水流觴將畢,但得到機會,能夠當眾吟詩作賦計程車子,卻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他們如何能不急。

所以廣陽縣主的話,落在這些士子儒生耳中,便如同天籟一般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