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趙君宗意識沉入【譜牒】,【譜牒】自身從“心臟”中躍出,而從未離開軀體“丹田”的【塵緣】,此時也自行躍出。

【塵緣】在【丹田】內是“圓柱”形狀,但【意識】內視【丹田】時,第一“視角”是俯瞰的,【塵緣】也就如一顆“金丹”。

【五色】繚繞的全身帶刀“鎧甲”,從【譜牒】中躍出。

緊接著,一座【城池】從【譜牒】中躍出。

再接著,一個萌萌噠的小人兒,從【譜牒】中躍出。

【譜牒】上的資訊都“具現”化,【幕府】具現成一座巴掌大小的袖珍【城池】,【意志篇章】具現成一本厚厚的“書”。

【塵緣】並不在【譜牒】內,只是顯示在【譜牒】,此時已是從“軀體”丹田中躍出,與【譜牒、意志篇章、幕府、炁緣體】,一起懸浮在【祇身】四周。

【祇身】驟然扭曲、融化,【塵緣、意志篇章、幕府、炁緣體、譜牒】,則一一投入已融化為“氣態”的【祇身】中。

待這些全部投入後,“氣態”【祇身】緩慢的具現成一柄樸實無華的“刀”,待“刀”過多全成型後,則隱沒趙君宗的體內。

依舊不等趙君宗有所反應,他不由自主的踏出一步,整個人瞬息之間消失於【地藍星】,如同跨過一條小溪般,跨過了漫漫無盡頭,寬闊不知邊的【酆間】。

站以往畏懼的【虛暗】中,趙君宗驚奇的發現,【虛暗】對此時的自己,沒有任何的傷害,而他仍然不由自主的在【虛暗】中,踏步前行。

【世界】在他的視野中如同一顆顆“玻璃球”,由【混沌五色】固化而成的【虛暗】,如同一座寬闊的“操場”,而“操場”上不僅僅只有他。

只是這些形態中,都有“人”之特徵的“存在”們,對他視而不見,有的靜止不動如同一尊雕像,有的則如他一樣,看似漫步則得瞬移的行進。

偶有某位存在不小心,觸碰或踢到那些“玻璃球”大小的【世界】,“玻璃球”悄無聲息的消失。

而在不計其數的“玻璃球”中,隱約有更多的“米粒”之光,趙君宗知道,這些“米粒”之光,就是存在於【虛暗】的【幕府】。

他心中也是驚訝,世界的數量都不計其數,【幕府】的數量比【世界】看起來還要多,【太上諸天】有這麼多【兵潮】,或以上境界的修者嗎?

【大資料】所在的位置比想象中要遙遠,它的體積比所有見到的“存在”都要龐大,而它也並非趙君宗原先所見的“臺式電腦”形狀。

【大資料】的形狀是由無數【鍥字】構築而成,趙君宗只是看了它一眼,清晰感知到自己此時的“身軀”處於“崩解”邊緣。

幸虧他與【大資料】存在緊密關係,“崩解”解除,他的“身軀”重新凝固,並一頭撞入【大資料】浩大的“軀體”中。

【大資料】深處,【炁皇】雕像旁邊,多出一尊人形雕像,一柄巨大且樸實無華的【刀】,在人形雕像中若隱若現。

【登祇】其實就是【上祇】,之所以稱【兵極】之上的境界為【登祇】,則就是有九個【祇位】要攀爬。

九個【祇位】,即是“太、皇、帝、王、公、侯、伯、子、男、士(預補)”。

“之前得到關於【祇】的資訊,又是錯誤的,撲該的【十譜大祇】”,趙君宗暗罵道。

他絕大部分資訊,都是從【大資料】複製的,而【大資料】所有資訊,都來自於【十譜大祇】。若是當中有錯誤,必然就是【十譜大祇】的“鍋”。

他原先知道的是,“【祇上祇】、【太祇】、【大祇】、【天祇】、【地祇】、【位祇】、【聖祇】”。

真實的【上祇】階位資訊,則是,【太祇】、【皇祇】、【帝祇】、【王祇】、【公祇】、【侯祇】、【伯祇】、【子祇】、【男祇】。

【士祇】則是【登祇】的門檻。

【祇籙:名:趙君宗。別:男。籍:夏。歲:二十九。履:【太載譜·鳳凰】源序,以刀入境,吞噬其它,難成大氣,身傍權杖,五載登祇】。

【注:不入太上,不在諸天;不知真名,不明來源;載之歲華,伊誰與裁】。

“傍有權杖”,就是擁有【百分百預判危險】。

後面的“注”就頗為耐人尋味,他是穿越者,也不叫趙君宗,【地球】也不在這個宇宙,然怪最後八個字會是【載之歲華,伊誰與載】。

大意是,“記載這些有什麼用,連我(祇籙)都無法知曉,還有誰能裁定、評定?”

儘管如此“注”【伊誰與載】,【祇籙】還是對趙君宗當前的實力做了“評定”、記載,這是它的職責。

【祇籙】類似“記載文獻”,它可能被窺視,更大的作用是“流傳”,【炁皇】的【祇籙】之所以沒有流傳,則就是被他擷取了。

否則,【太上諸天】必然有【炁皇】的種種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