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淡淡然掠過,神秘又美麗 第403~404節 方族、公卿、異端(第2/4頁)
章節報錯
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楔語”,完全就是“昊種”的原因,儘管最後失去,但【意識、塵緣】並沒有潰散,所有知識、資訊都完整保留著。
野方們聚集在一起就是想恢復“封邑”,他們需要大量的祭祀“昊方”的貢品,一旦祭祀成功,“昊種”降臨,他們就會可掠奪“昊種”。
這也是野方們為何都頗有些儲備的原因,也是為何總是有野方上了趙君宗的當,“髓”類資源是不可缺的貢品之一。
遊歷【太上諸界】的危險之一,就是不知自己闖入的地域,是否存在“封邑”,而若是有“王”的存在,大機率會闖入“王邑”中。
“王邑”不是“王”的封邑,而是指所有的“封邑”連成一片,形成一個“王國”。
【幕府】隨時可以從【虛暗】,降臨物質世界,這就意味著“遊歷者”,大機率直接被【幕府】困在其中。
而若是遊歷的規模很大,也就是油水十足,恰巧進入“王邑”,那恭喜了,不交足贖金就淪為屍體。
腦中之所以會出現“方族”的資訊,則是他無意中踏入“封邑”,只是他踏入的是“封邑”戰場。
“方族”是一直維持【兵器】形狀的,儘管在形狀上風格各異,但只要不化形就是“方族”,一旦化形則就是“夷”。
“夷”即是【塵緣】不足寸,且沒有“昊種”的意思。
趙君宗在【方族】眼中也是“夷”,禮貌一點稱為“人族”,厭惡的話就是“夷人”,衍族也不例外,稱為“夷衍”。
在他左側是綿延不知多少裡的“幕府”哨塔,懸掛的是“八峽”的旗幟。右側同樣也是綿延極長的“幕府”哨塔,懸掛的是“餘姚”的旗幟。
做為交戰雙方的前沿,彼此的哨塔,間距不過百米,鋪天蓋地的箭矢在空中碰撞、爆炸。
在“哨塔”中的,自然都是【弓民】或【弓庶】,不一定就是“弓”的形狀,弩車、炮車、投石車等等,都是歸於【弓】。
在【幕府】內無需旗手或傳令兵,【統帥】會透過【意志】,將【指令】直接傳達給所有作戰的族類。
【統帥】有可能就是當前【幕府】的公卿,也有可能是淪為附庸,曾經的公卿,而【統率堂】可鎮守的【統帥】並止一個,最多是六個。
“哨塔”不僅是【幕府】的邊界線,也是【幕府】的前沿防線,只有攻破“哨塔”,才能踏入【幕府】。
【幕府】內的防禦設施多種多樣,壕溝、拒馬等等,但【方族】基本上不會消耗資源建造這些的,【方族】自身就是防禦設施。
【幕府】已是可以列陣,【槍】、【劍】、【刀】,形成方陣,斜立於地面,即是拒馬。層層疊疊的【劍】面、【刀】面,即是“盾”。
若是陣式中蘊藏【術環】,則就可以釋放,而除此之外,個體能釋放【術環】的,則只有【統帥】及【幕府之主】。
物理方面的交戰,不需要消耗【士氣】,但若是釋放【術環】,以及啟用【軍陣】蘊藏的特效,則就需要消耗【士氣】。
單單依然【弓】攻打彼此【哨塔】,攻破需要很長的時間,【刀槍劍扇】在一定時間後出擊。
其攻擊方式就如炮彈,嗖嗖嗖,鋪天蓋地的朝彼此衝去,雖然最高只能懸空2米,速度卻是極快,僅是一秒,就有大量的【民庶】墜地。
能夠動彈的會貼地飛行,返回後方,若是直接懸空,則會擾亂攻擊的銜接。
綿延不絕的【兵器】炮彈,在低空中碰撞,大量的【民庶】爆炸,成為碎片灑落地面。
若是人族也同樣是這種場面,畢竟,移動速度實在太快了。
人族是禁不起如此消耗的,就算幾十億人都是修煉者,一場戰打下來,死個幾億都是尋常的。衍族同樣也禁不起這樣的消耗,而【意勇】則彌補了這個短板。
【方族】只要有充沛的貢品,就能源源不斷獲得【民庶】,戰爭也就極其慘烈。
就趙君宗此時的“感知”反饋,超過6000的【民庶】一波掛,但雙方的【幕府之主】,絲毫沒有罷手的意思。
猛烈的正面硬剛,都是在為攻破對面哨塔爭取時間,雙方都派出另外的部隊,繞遠路去攻打不在正面的哨塔。
【弓】的數量是最多的,畢竟,所有哨塔都需要【弓】駐守,而若是沒有充足的【弓】,【幕府之主】寧願不擴張,以避被敵人趁而入。
這就意味著“八峽”與“餘姚”,都有數萬的【弓】。
【哨塔】就是【幕府】的城牆,不一定就是有線條的分佈,也會形成凸凹面,或者形成哨塔叢集等等,如何形成有效的防禦,全由【幕府之主】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