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身強力壯的年齡,也是要幹出一番事業的時候,何況若是能承包下來,對於自己的後輩也有很大幫助,六個長老很快就做出決定。

他們同意後,就被趙君宗帶往【涼城】,也不知是不是被【漢闕逆轉令】所嚇,【涼城】的秩序已是恢復,但一百七十餘萬的大城,卻顯得一派凋零。

趙君宗不管這些,把六個村莊長老帶到【漢闕】廣場,到了附近就不需要去接觸,由他一番操作後,獲得人人可見的【面板】。

在沒有被【漢化】前就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漢化】後就獲得相等的文憑,六位村莊長老不僅有初等學歷,【塵緣】也都達到2寸。

在六位長老獲得【灌頂】時,一位衣著襤褸的青年,一臉怯怯的靠近,但他顯然依舊沒有搭話的勇氣。

直到趙君宗要帶完成【灌頂】的六位村老衣去時,這位青年才跑上前,聲音較低的說,“大人,我是高等學歷,曾任縣尹,值得您投資”。

趙君宗揮手讓六個村老各回各村,等他們完全掌握【灌頂】的知識後,再到【珠曼堡】商議。

等六個村老離去後,他示意年輕人跟上,青年臉露喜色的小跑,“你可知【漢闕】能查到?”

“大人儘管查,若有一句不實,我自刎當前”。

若是青年沒有說謊,他確實是值得投資的。

因為象青年這樣不足1寸【塵緣】,本身卻智商高、學識豐富,又有大量工作經驗的,一旦【塵緣】補足1寸,潛力就得到釋放。

所謂的潛力,就是【技能值】,比如那六位村老,未【漢化】前就擁有一定的學識,也在部族中擔任職務,擁有頗為豐富的治理經驗。

【漢化】後,他們又因【塵緣】達到2寸,【管理】等級都過百,而【學識】雖不能轉化為技能點,卻讓他們對【諸夏文】更加精通。

【涼城】建立時,所有被納入其中的人,都自動獲得【戶籍】,然後需要前往【漢闕】獲取【戶本】,類似【越國鐵牌】的物品。

就算沒有獲取【戶本】,也依然是【涼城】的平民,而那些沒有【戶籍】的,則就不被【漢闕】納入“平民”範圍,這此也就成為俗稱的“野民”。

【平民】是一個統稱,它內部卻有【國民、城民、庶民、流民】等等區分。

當前【涼城】戶籍的基本上都有產業的【庶民】,叫“熟鶖”的青年就是“庶民”,家裡擁有一些耕田,但他不想種田。

“熟鶖”的求職之路頗為坎坷,沒遇到趙君宗前,由於【涼城】內的動盪,遭到數次的毆打,徘徊在【漢闕】廣場,求見貴人則依然遭至毆打。

【縣尹】並不是一縣之長,【涼城】全境的平民都是【曼達人】,【曼達】人自稱【森林與水】的子民,擅長的是漁獵,農耕是不存在的。

【縣尹】是【漢音譯】,在【曼達語】中是“森林巡羅者”的意思,也就是“熟鶖”其實是個“護林員”。

曼達人是自稱【森林與水】的子民,“護林員”的社會地位自然很高。

趙君宗沒有許可權檢視“熟鶖”的戶籍資訊,他就出1圓讓熟鶖將戶籍轉到【珠曼堡】,隨後就有許可權查。

所有人的履歷都會被【漢闕】進行評定,平民階層依然是平民階層,貴族階層依然是貴族階層,只是每個階層都有各自的階級。

但【漢闕】不會給出評價,“熟鶖”潛力再好,也不會有“人才、奇才”之類的評價,是不是人才,需要查閱戶籍者自己判斷。

趙君宗其實知道“熟鶖”是人才,因為他是【漢王】,這個隱藏身份會“主動”吸引人才的投附,反漢勢力判斷【漢王】的方式,就是看哪位諸侯王麾下是否人才濟濟。

也就是說,不管以何種方式,只要是“主動”前來投附的,不存庸才,全都是“人才”,只不過“人才”的品性也都各有特色。

六個村老不是主動投附,但也不能說就是庸才,畢竟,只有無“主”的人才,才會前來投附,有“主”的人才都是頗為忠誠的。

“熟鶖”的【塵緣寸數】是0.17寸,需要投入8.3萬【圓】才能增漲至1寸,趙君宗還有15萬【圓】,他倒是沒有怎麼猶豫的投資了。

【漢笏:熟鶖】。

【等級:0】。

【下一級:0/10.000】。

【原色力: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