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神棍李自成水文(第2/6頁)
章節報錯
好彩頭誰都愛聽,老張當即端一盤銀子奉上。
李自成堅辭不受。
他心說,你兒後來官至陝西巡撫,清朝的。牆頭草,日後招攬起來應該能省點事。
出了張家門,李自成又提點賈富貴,“我待不了多久。周邊府縣有頭有臉的人物,你要多拉關係。日後有大用。”
賈富貴自己就是大商人,附近做買賣的都熟,就是官宦之家的門不好登。
商人有錢,可是沒地位。
第二家拜訪老楊。
楊撲原是京師大興知縣,前些日子由家信得知流寇猖獗,遂返鄉。
潤城北邊三面環水,老楊已踏勘好地形,眼下正在籌措資金,欲造堅堡抵禦流賊。
李自成扯謊慕名而來,願捐銀一千兩。
楊撲大喜,二人相談甚歡。
李自成向他提議,本地鍊鐵廢棄的坩堝甚多,用這東西砌牆,堪稱銅牆鐵壁。
三百年後小鬼子圍攻,用炮都打不下。
拜別老楊出了門,李自成提醒賈富貴,“別忘了捐銀一千兩。”
“好好好!”賈胖子答應的乾脆。
當晚在潤城休息。
第二天李自成前往幾里外的山溝。
郭峪也是富甲一方的大鎮,居民近萬。
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厲害!
王重新三十出頭,他十四歲時就繼承家業,來往於長蘆、天津行商。現在名下有僱工上千人。
大土豪樂善好施,力崇儉樸,絲綢不穿,轎子也不肯坐。
按大明規定,商人坐轎違制,但早沒人當一回事了。
明初定,文武百官都不得坐轎,“雖上公,出必乘馬”。何論商人。
一來騎馬彰顯武德;二來宋儒反對坐轎,認為以人代畜,於理不宜。也算個理由吧。
可是,坐轎到底舒適,遮風擋雨且又威風氣派,逐漸就氾濫了。
於是景泰四年朝廷重定規矩,三品及以上官員可以坐轎。
這就導致一些有趣現象。
比如,光祿寺卿是從三品,而都察院僉都御史是正四品。後者官品雖略低,但實權遠大於那些清水衙門。因此光祿寺卿奉旨改任僉都御史,都不會有降職的懊喪,而是感到幸運。
不過麻煩也隨之而來。能否坐轎的界線恰好劃在三品與四品之間。轉任僉都御史的官員赴朝謝恩時可以坐轎,接受任命後卻只能告別轎子改為騎馬。
所以《萬曆野獲編》中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那些轉任官員在興奮能撈錢之餘,難免會有些不能坐轎的缺憾。
規定當然用來打破的,憑啥我六品官不能坐轎,老子就坐。
於是在弘治年再次重申規矩:文武官例應坐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城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坐轎,違例坐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重申禁令能收到些效果,但日子一長,又漸漸鬆弛。
到了十五年後的正德四年,朝廷感到有必要再次重申禁令,於是上述過程又重複一次。
又過了二十七年,即嘉靖十五年,朝廷又一次申明:“四品下不許坐轎,亦毋得用肩輿。”
王世貞《觚不觚錄》記,嘉靖中若有中級官員乘坐二人肩輿,會被認為是大可駭異之事。可是到萬曆元年,官員們即使各乘四人大轎結夥外出遊玩,路人卻感到很正常。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嘉靖間他在南京看到五城兵馬司的官員違規坐轎,但又心虛,“道上遇各衙門長官,則下轎避進人家”。甚至遇見舉人、秀才也下轎躲避,生怕被檢舉揭發。
可是“不上三四年”,違規坐轎現象到處可見。那些官員不僅是“轎子之帷幔鮮整,儀從赫奕”,而且還大模大樣,堂而皇之出行。
嘉靖年間監察御史王化巡按浙江,有個舉人去拜見他,戴了頂時髦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