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林軍裡的工兵營先出動,他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在黃河上搭一座浮橋。

一個時辰,王高帶著一哨騎馬步兵出發。

再過一個時,第三支出發的隊伍是由辛思忠率領的一哨騎兵。

吃過晌午,谷可成的騎兵師隨即行動起來。

當然不是4哨半人馬全部出發。

原哈臺吉的部屬經過整編後歸入騎兵,老頭兒當了個副師長。雖然他非常興奮的要求出,但是李自成考慮他歲數大,怕經不起折,沒同意。

改讓他兒子趙忠心帶一哨騎,以及營長蒙力克帶一哨騎,共兩哨出發。

他們離開懷慶府城的一個時辰,李自成帶著修整完畢的三支警衛隊出發。

大統領出了城直接狂奔六十五里到達黃河邊。

運氣不,黃河正好封凍。冰面上已經由工兵營墊土墊草鋪出來一條坦途。

換了工兵營的馬匹,李自成率隊過河。

對岸是汜水縣。

縣城西面不遠處就是軍事重,虎牢關。

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

公元前571,晉成公在此築大虎牢城;後面秦朝開始在此地設,始稱「虎牢關」。

唐朝,因李淵祖名諱,唐因而諱,遂改虎牢為「武牢」。

宋太祖認為虎牢關乃「蓋萬古要塞之,群雄角逐之區,又起名為「古崤關」。

這裡秦置關、漢置,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

虎牢關南連嵩,北瀕黃,山嶺交,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萬夫莫開」之,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

平地之中陡然升起一道天然的土,土嶺南邊向東南方向蜿,向北則一直到黃河阻住去,這道土嶺說高不,說低不,人費點力氣可以攀爬而過。

但如果打仗的,軍隊的馬匹輜重很難翻,即使翻越這道土,便會發現向西皆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地,根本無法行軍。

在土嶺中間斷開了一條孔道蜿蜒通向洛,而虎牢關就在這土嶺的斷口之,天然形成的關口雖然不算險,但不打下來軍隊確實無法西進。

虎牢關往東三四里處又有一道短一些的不規則的土嶺北接黃河。兩道土嶺中間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平,而汜水幾乎是從平原中間穿過向北注入黃河。

所以汜水相當於虎牢關的一道護城,兩道土嶺構成了類似於城門的一個甕,只是在東南方向出現了一個豁口。

從防守虎牢關的軍事角度來,在這個豁口之處緊鄰汜水修建一個汜水,與虎牢關形成犄角之勢是非常科學的。

因此汜水關可以看成是虎牢關的一個附屬關口。甚至也可以粗略的認為虎牢關和汜水關是同一座關口。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設,在虎牢關附近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就有30多起。

春秋時,鄭國在此敗燕師。

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駐兵虎牢關和秦國對抗。

楚漢爭霸,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

演義,虎牢關前三英戰呂,讓虎牢關名垂天下。

另一場著名的戰爭則發生在公元620,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王世充向佔據河北的竇建德求,竇帶領30萬大軍一路攻陷管城(今鄭州,推進到牛口(今滎陽牛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