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用「曲」釀,才是中國白酒區別於其他糧食發酵酒的主要特徵。

糧食發酵酒可比釀造水果酒在技術上要更難。因為果糖可以直接轉化為酒,但糧食裡的澱粉則不可,糧食中的澱粉要先變成單糖,然後才能變成酒。

在工藝,就是糧食得先糖化才能酒化。

古人關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利用酒,透過加入酒麴讓穀物直接轉化為酒,一步到位。這種用曲釀酒是中國獨創的。

對比一,國外的糧食發酵,比如威士忌、啤酒則透過先讓穀物發芽(糖化,再轉化成酒精的方式來釀造。洋人多了一個步驟。

順道一,糧食發酵酒的釀造還有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用嘴嚼煮熟的谷,然後吐出來保,利用唾液裡的澱粉酶來轉化澱粉——口嚼酒在唐朝的時候還能喝到。

相當長期以,中國喝的糧食發酵酒受限於釀造工,早期的酒普遍度數不,尤其低價酒很濁。

「濁酒」說的就是這種,通常有點發綠。這種酒往往沒有辣口,而是有點甜。同樣是因為工藝的問,導致發酵的時候穀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糖化、但是沒有酒化。

而好的酒麴釀出來的,因為相對純,顏色就不再是綠,而是介於紅黃色之間——這就很接近成熟的黃酒,這種琥珀色的,在唐時就被認為是最高檔的,有白居易的詩為證「世間好物黃醅酒」。

直到元朝時,蒸餾術傳進,國內傳統糧食發酵酒工藝結合了蒸餾,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白酒。

當,這個說法也有一些爭議。因為漢代的海昏侯墓就出土了蒸餾,而且宋代就出現了能點燃的,說明也是高度酒。只是人們喝不慣沒普及罷了。所,頂多算是元人借鑑了國外的蒸餾技術。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總,唐宋元明以,黃酒一直是全國的主,甚至直到清代都是。

而,外國佬一般都能接受黃,要是再給他們搞點薑絲搞點話梅熱著,能讓他們分分鐘飛起來。

中國黃酒的釀造工藝技術直接繼承於中國古代原始米,其中以北方的「北酒」最為出,比如杏花村汾酒之類。到清朝中後,北酒漸漸失,紹興酒才慢慢崛起。

那是因為從明末開,北方人逐漸都改喝白酒了。黃酒只被他們當成做菜的輔,也即是料,其哀也矣。

相對之,歐洲佬喜歡喝的是威士忌和白蘭,甚至還可以加上朗姆酒、伏特,它們沒有本質區別。西方釀酒工業沒有發展出酒,多了一步糖化。那造出來的酒口感就不同了。

威士忌的原料是谷,大麥、黑麥、玉米以及小麥;白蘭地是利用葡萄果等水果為原料。

成熟的威士忌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出來了。至於它的口,用某位老哥所做的詩描繪一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來口阿貝吧

那種傷口豁一下崩開的撕裂感

誰說癒合就是完美

假如今天平淡無奇

來口阿貝吧

海風蹂躪後***著砂礫的粗曠

是顯示你不甘歲月的stillyoung

還是重泥煤般飽經風霜……」

小酌一,猛烈的泥煤味會混合著濃郁的海腥氣息直衝腦門。

海水的鹹苦和強烈的刺激感讓舌頭和口腔一陣發,入喉也頗為不爽。嚥下之,菸灰、焦糖、棗泥等等餘味在口中久久不,喉頭熱辣滾燙。

就好似燒焦的輪胎混合著剛出水的海帶鹹,那味道一言難盡。

真他孃的難喝!

洋鬼子盡整些破玩意兒。哪有國產白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