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天下有我這一個皇帝就夠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16世紀的最後25年到17世紀前75,鷹國、葡萄呀、那布勒斯、荷藍、烏克藍、愛爾藍、瑞氏、德鍋、波西米呀、日奔、印渡、墨西歌、奧斯瞞帝國、巴爾杆、格魯吉呀、亞美尼呀……幾乎全世界的農民都在造,各地都陷入了戰亂。
從表面上,農民造反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民不聊生。農村普遍出現歉收和飢,加之正治腐敗、城市商業階級對農民的盤剝加劇、白銀貨幣秩序的不穩定等等。
深一層審,也許是由於進入小冰,氣溫下,降水減,農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但,全世界各地紛紛進入戰亂時,是否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呢?
其中大概有一個很重要的原,這就是人口數量的大幅增長。
事實,人口數量的大幅增,才是15001800年全球最重要、最核心的「一致」現象的底層原因。
在此期間人口數量增長的曲,各地甚至都高度一致。從15世紀開始增,整個16世紀保持增,17世紀有一個回落。
比如16001700年,西班呀的人口減少了1,從大約800萬減少到了不到600萬。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西班呀由歐洲的主導力量降格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不說歐洲,單看明清易代天下大亂無數人死於溝,是哪一年?1644,就是在17世紀。
可以解釋,人口數量增長一段以,社會結構難以同步適,無法容納多出來的人口。畢竟傳統農業社會的人口承載力是有限,而且官府對民生問題並不重,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於是就來了個大規模的「磨合」、「頓挫,也就是爆發戰亂。那倆詞說起來輕,可在現實中就是無數人死於非命啊。
當前全歐洲人口數量大約在7700,大明的人口數量約在2億左右。
2億這個數字自然是推論。古代官方統計人口那真是糊塗,參考性有限。
後世米帝3億人,仍然稱的上是地廣人稀。再看大,比如陝,除了關中平原佔了一丟丟地,其他九成九的地方几乎可以說是不適合人類生存。
如果大明只有幾千萬,以國土面積,陝北除了邊防需要點人手,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聚居縣城。因為幾千萬人或者1億人大概連華北平原、中原、江南等地都填不滿。
大明人口密度當然不能和後世,但是也能看出一些問題。起碼明末不止幾千萬或者一億人口。
清末民初的人口數量大概有四萬,而那時一般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不見的能比明末好多少。
所,從土地承載力上,明末肯定有一億以上的人,到兩億也不是不可能。
歐洲人口在8000萬左右就養不起,所以他們在內卷的同,各個國家都在開疆拓,全世界的搶佔地盤。
俺大明2億人,這要是放出,誰能擋得住?
….
本章未,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即便因為各種不可抗拒,這回大統領挽救人口起到的作用有,明末天災兵亂之後也許只剩下不到一億人,那也足夠用了。
本土留個七千萬人口就行,人人能吃飽,而且也不缺進入工業化的人力基礎。
在李自成的有生之,到時大概有六十年時,陸續往外面南亞移民八百,澳洲那片移民一百,美洲移民五百萬……
大夥別內卷,都出去吃飯吧。不管是貧民還是擔心會功高震主的傢伙,通通打發出去。
不願意出去,那可由不得他們……
「大,我也能當皇帝?」
劉宗敏直接跳了起,激動的快要尿了。
馮起龍等人都嚇傻,還能這樣玩?大統領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