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省級制度形成的幾個階段,那麼,明代從行省到三司,再由三司到巡撫,客觀上則是省級權立機構的調整和完善過程。

明代的省級行正制度有過兩次重大變化——

明初承元制,設行省統馭郡縣衛所。洪武九年,朱元璋為防止地方勢力的過度嘭脹,改行省為為軍事、行正、私法等權力分治的“三司”制度。

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三司”之間互相牽扯,較好地抑制了地方權勢的坐大,但也因此使權力過於分散,行正效率低下,弊端叢生。

為改善這一局面,從明成祖開始,朝廷陸續派京官大員分巡地方,節制三司。

宣德以後向各地派駐的巡撫,逐步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巡撫衙門成為新的省級權立機構。

巡撫之名,得之於它的特殊使命,“巡行天下、安撫軍民”。

雖然明代巡撫地位並未以法律形式公開確立,但其實際發揮作用的時間卻長達一個半世紀,併為清代所承襲且變為定製。

另外,“省”這個元代就有的稱呼,在明代雖然被形式上廢棄,但一直在實際上保留。哪怕到明末,各地乃至朝廷公文也多用“省”,而不用“布政使司”。

河南省巡撫樊尚燝接到朝廷詔令後,輾轉從開封渡過黃河,此時已經到達延津縣。

他麾下帶著五千兵馬。

全河南的額兵總共才八千多人,除去原本就在黃河以北的兵,剩下的幾乎全被帶出來了。可見樊尚燝這次為了剿滅大順軍真是下了血本。

延津縣距離衛輝府城不過六十里地,頂多也就兩天路程。

巡撫樊尚燝先發信知會一聲,讓高知府提前準備一下大軍駐地和糧草的事情。

他預計再停留延津修整一日,籌集些糧餉,明早開拔。

樊巡撫還不知道他的標下中軍官曹鳴鶴已經完蛋了。

巡撫雖然是文官,但也有直屬部隊,稱為“撫標”。撫標一般是二個營,人數大致在1000人左右。某些省多一些的也有兩三千人。

撫標和督標的營制差不多。

營將一人統兵,營將看部隊規模可以是副總兵、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總等。

中軍官或坐營官一人,他們本身的職責是傳達軍令。單獨設立的中軍官對督撫總負責,和遊擊、都司這類營將談不上統屬。

中軍官是一個系統,屬於中軍官、提調官、坐營官、監箭官、坐司官、掌號頭官之類這是一個系統。副總兵、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總是另外一個系統。

後面中軍官慣例由營將兼任,那就算一體了。比如副總兵、參將、遊擊、都司等都可以充任中軍官。

兼任中軍官的,督臣衙門多以總兵副將為之,撫臣衙門多以副參遊擊為之。

所以,早期中軍官不統領標兵,後期兼任等原因,也能統軍。

之前,為應對陝西流賊進入上黨後,可能會竄擾懷慶、衛輝、漳德等地,樊巡撫把標下中軍官曹鳴鶴派往黃河北面辦差,但是沒給兵。

可憐曹鳴鶴,指揮著雜牌兵嚇唬一下其他流賊還行,對上大順軍,直接就崩了。

不提小曹了,樊尚燝自己的麻煩很快也來了。

他之前本來想從孟津一帶渡河北上,結果流賊把守嚴密,於是只好先往下游走,最後在開封跨過了黃河。

黃河一線足夠長,張獻忠和焦得名兩部全加起來也就兩萬來人,哪裡能全部看守住。

樊尚燝帶著大隊往下游一走,越走越遠。可是張獻忠和焦得名不能帶著全隊一起跟著走啊。

他們軍裡光是老弱病殘等家屬都有四五千人,鍋碗瓢盆的零碎家當一大堆,說好聽了是農民軍,其實就是一幫難民。若全軍開拔,拖家帶口的哪裡跟得上明軍速度。

不去管河南兵又不行,拿了短毛的好處就要出力,天經地義。張獻忠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他只能耽誤點時間,把兩部人馬搭配一下,湊出來一千多騎兵,然後親自率領著繼續向東去堵截明軍。

張獻忠一路跑到陽武縣,卻得知樊尚燝搶先渡過黃河,已經到了延津。

好在兩地相隔不遠,也就四十里路。

張獻忠今早快馬加鞭,一路疾馳。

臨近延津,他先被明軍的夜不收發現了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