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亂七八糟發大水(第2/5頁)
章節報錯
並不是崇禎蠢。是因為尾大不掉,輕易不能得罪。悲哀!
崇禎帝幾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人家就是不去。
傻子才去,去了必死。
單是“己巳之變”中祖大壽率隊譁變就夠得上一次死罪,那行為實在太惡劣了。山西巡撫耿如杞和總兵張鴻功那種被飢兵拖累的都死了,祖大壽怎麼可能有活路。
皇帝氣的上火也沒啥辦法,真逼急了,祖大壽絕對會投韃。那樣遼東就完了。
滿桂、趙率教、何可綱等人一死,那邊已經沒有將領能鎮的住祖大壽。你有啥辦法,還不是要每年撥款五百萬兩銀子養著他。
飲鴆止渴!
此時,孔有德也應該遭遇了“吃雞”之禍,馬上要回師登萊。
讓他們鬧去吧。
上黨革命軍再養養精神,預備年後到來的輪番大戰。
李自成放下各路傳來的情報,跑出去檢查了下收集來的農作物種子。
玉米早在一百年前就傳入中國了,紅薯和土豆進來也有幾十年。
但種植還不廣——
老農們對新作物不熟,不敢種;
又從南方引進開種,而它們更適合乾旱、貧瘠、寒冷的北方;
限於各種條件,當下人員物資技術流動相當緩慢,新東西幾十年不出縣境都正常——水車都出現上千年了,然而蘭州直到明嘉靖年間才有外遊歸來的進士老爺仿造成功,開始大規模使用;
土豆、紅薯育種需要脫毒,否則產量感人。“第2年孬,第3年變成棗”,幾乎絕產。然而普通老百姓哪裡懂。
除此之外,徐光啟還有些問題沒研究透——
一凍即腐壞不可食,如何儲存?——挖地窖。
發芽需天暖,北方只能開春與其他作物同種,然其生長期過長,其他作物都已收此物尚不能收。又耽誤冬小麥,使得一年只能種一季,這樣其增產就無用。——提前育苗。
等等問題李自成都能解決,他可以冒充半個農業專家。
還可以玉米間作紅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紅薯後收;
玉米套種大豆,大豆根瘤菌可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無氮酸類則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歡的基質;
玉米、高梁套種紅薯,玉米、高梁耐旱,紅薯耐陰;
間種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減少60%;
……
乾隆曾在北方推廣新作物,然而無論是玉米土豆還是紅薯,其出現都沒有動搖小麥、小米、高粱這三者地位。(官府徵糧不可能要紅薯。地裡種啥地主說了不算,官府有規定。)
尤其穀子這種東西,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最要緊的一種作物。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華北地區的糧食作物整體呈現出“小米為主”,“麥作崛起”的趨勢。即主要作物為小米,而麥子雖然大幅度崛起,但尚且無法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到南宋初期,小麥在產量上已經能夠與小米相抗衡,但在種植區域上仍然不如小米廣泛。
不但人離不開穀子,連牲畜也離不開。別的穀類,只吃果粒,此則除根以外,都為人畜的食品飼料。不但秸稈作飼料,就是小米碾出之糠皮,也是豬雞等最好的食料。
明代北方小麥種植大大提升,無論是面積還是種植區域,都已經有了能夠挑戰小米傳統主糧地位的能力。
其中一個原因是小麥經濟價值高,尤其施行“一條鞭法”,老農們不得不種麥子換錢。但你要讓他們自己選,當然還是更喜歡小米、高粱等,有產量也能頂飽,更比小麥好伺候。
宋應星說:“燕、秦、豫、齊、魯諸道,丞民粒食,小麥居半”。
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那現象大概是相對於城市裡的富裕居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