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兵的指揮同知陳承業在太行山裡狂收人頭。除了小孩的不要,餘者幾乎無一倖免。

原本婦女和白頭髮首級是不能記功的,然而官軍為了殺良冒功,有人專門學過染髮、化妝之術。他們能把老人打扮成年輕人,甚至把女人打扮成男人……

官軍搞的太過分,張能出面嚴厲制止時,對方已經割了四五百人頭。

戰後有一百多衛所兵“投賊”,惹來張承寵一通抱怨。他手下能戰的兵原本就沒幾個了。

天地良心,革命軍並沒挖牆腳,衛所兵們都是自願入夥。大概是他們看到革命軍吃的好穿的暖,軍餉又足。

一般人哪有什麼革命覺悟?唯一驅使他們造反的動機,早期就是:吃飽飯,活下去。

張道濬班師凱旋。張能繼續在山裡清繳殘匪。

太行山裡的寨主不止九條龍一位。

官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非常弱,稍微偏遠些的山區往往都有土匪活動。即便號稱盛世的康乾年間,離京城不過百十里的地方都有土匪山寨。

革命軍要獨霸太行山,不投降的統統滅掉!

這次俘虜不能簡單遣散,拉回來服勞役。讓青壯俘虜們出工給修路收尾,好歹能省點錢。

修路民工們使用的是最原始的鋤頭、十字鎬、鐵鏟、撬棍、扁擔、竹箕、草繩、鑽子、大錘、炮杆、黑火藥等工具。方式跟三百年後修滇緬公路差不多。

挖出毛路,夯實,碎石當路基,表面用煤渣鐵渣沙礫鋪平,石滾子反覆碾壓若干次,硬化路面,兩側設排水溝。完工後堪稱明代版高速公路。

明代累計修了超過五千多公里長城,烽火臺無數,工程還多是在荒郊野外崇山峻嶺間。

有那人力財力物力,足夠在平原修兩萬公里寬闊平整的官道,那帶來的益處可就太大了。

要麼在黃河兩岸建“長城”也行啊,能免多少水患少死多少老百姓。功德無量。

唉!又多扯淡了。

現時運輸車輛都是硬木輪過載車,對路面損壞很大。只用不修,什麼路都得壞。

李自成一開始還不好意思再收養路費,但是沿線商賈紛紛慷慨解囊。他們表示從沒見過這麼好的路,一定要維護下去。

尤其是從革命軍手裡得過好處的財主,乾脆利索的甩出幾百兩銀子,眉頭都不皺一下。

李自成謙虛道:“這也不必。養路主要是人工開銷,一個月也花不了幾兩銀子。”

陳大義拱手,“鄙人對革命軍佩服之至,願追隨大統領麾下。”

他之前得了門蜂窩煤生意。工場量產後正好入冬,煤球一經推出,供不應求。

這玩意兒沒啥技術含量,原料之中土就不說了,煤渣在附近便宜的就跟白給一樣。再加上李自成提供的簡易手搖煤球機,三五個工人一天能做七八百煤球。

煤球好啊,既便宜又實用。

為啥北方到處流行烙大餅?

尤其北方平原,樹木少,柴禾少,秸稈還要喂牲口呢。總之燃料不好找。再說那些玩意兒佔地大熱效低,做個飯死費勁,又要人專門守著續火。

而且還要留著蓋房子,要為了冬天取暖以及喂牲口等等,儘量省著用。再者窮人能有多少田,哪有那麼多秸稈燒?

所以,不是大餅煎餅多好吃,是因為省燃料。

比如把鐵鍋翻過來,弧面朝上,底下燒點枯枝樹葉,茅草都行,把麵糰擀薄了往上一攤,翻兩下就熟。

熬米湯蒸饅頭燒一鍋水要多少燃料?以麵條待客為上禮就是這種傳統習慣的遺留。(我瞎扯的)

窮人平時連白開水都捨不得喝,熬米湯時才能捎帶喝口熱水。何況就冬天想靠茅草秸稈把炕燒熱乎,那得要多少啊。窮人只能硬抗,適者生存。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第一位。

一到災荒年就有“炊某骨以為薪”也說明了些情況,可見古人的燃料問題相當嚴重。

李自成傳給老陳的還有配套鑄鐵爐子、鐵皮煙筒等,銷量大好。往年冬天多有烤火盆而煤氣中毒的人,這回就安全多了。

清代,“嵩文恬公以刑部尚書為內務府大臣,竟死於煤氣。”

“數千百年來,華人無祛除煤氣之法。有之,自洋爐入華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