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我願守土復開疆(第2/5頁)
章節報錯
再舉個例子,狀元黃士俊官至禮部尚書,入內閣行相事。老漢借病辭職時,崇禎知他為官清廉,積蓄不多,便特意撥給他路費。
然後,清廉老漢回家就蓋了座園子——廣東四大名園“清暉園”前身。
別說廣東名園了,中國四大名園除了倆清朝皇家園林,剩下倆都是明朝退休幹部開始修的。如果不是明末毀了很多,入清後又衰敗了不少,估計至少能變成“十大名園”。
跑題了,後話暫且不提。
你說領頭的梅之煥都這待遇,下面小兵能落著好?
神家兄弟一琢磨,又要番戍遼東?上年去的老鄉沒一個活著回來,這還幹個求啊,跑吧!
“邊兵生於塞上,舍從軍別無事事。父兄子弟死者陣亡,生者補伍。衝鋒陷陣,常懸帶血之刀,臥雪眠霜,半作沙場之骨。
延西一帶,極目黃沙比之中東二路更苦。地本不毛,不產一物。頻年抗旱,粟貴如珠。”
神一元、神一魁回到老家又沒飯吃,那就反了吧!
兄弟倆聚眾三千,首先攻破了新安邊營,鬧騰起來了。
神一元離得遠,田賦攤派近在眼前。
淋尖、踢斛的高手們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
米脂縣秋糧六千七十三石,草一萬二千九束,農桑絹六十八匹一丈三尺,商稅五兩三錢一分……
王象兌抱拳拱手,“各位里長,老夫全靠你們了。”
靠山山倒,靠水水乾。
靠里長,你等著去吧。
看著里長們都耷拉著腦袋,王象兌知道他們不會盡力辦差。
門神老了——不捉鬼。
何況又是大旱之年。
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收上來多少算多少。
王象兌已經打申請回鄉養老了,不想折騰。若是遇到國之棟樑,那就——
“故一當催徵之期,新舊並出,差役四馳,杻系枷鎖,載於道路;鞭笞拶打,叫徹堂皇。”
“(臨潼縣催科過嚴,每比較日,什排浴溫泉,泉水為赤。”
“予嘗過恩縣,見乙榜令催比錢糧,血流盈階,可嘆!”
……
西山茆上那幾十畝地收成不錯,畢竟有幾百壯丁挑擔澆水,精心伺候,而且綠肥充足。
小麥畝產高達一百四十斤,高粱二百斤,燕麥也有一百多斤。①有大佬用50年代小麥品種做過實驗,保證足量灌溉和無病蟲害的條件下,畝產也只300斤。合明斤也就兩百多。
如果按兩年三熟算,平均畝產穩穩超過一石。李自成已經比較滿意了,人家衍聖公孔家的小麥畝產也就一百六七十斤。人家那田多好啊。②明代各省田畝大小不統一,省裡各縣也不統一,有大有小,多的能相差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有三四畝折一畝的大畝制,不細說了。
山溝裡的普通人家就不行了,天旱,收個幾十斤甚至連種子本錢都收不回來的大有人在。
收成歸收成,給老爺納稅先緩一緩。
李自成從縣城回來後先派人去跟神一元搭關係。
神部裡面多邊軍和蒙古人,驍勇善戰,跟他混個眼熟後好挖牆腳。
隔天李自成帶著幾個可靠人勘察地形,分散選址挖了幾口窯洞。
銀子堆積花不完也是麻煩,幫雙泉裡百姓折銀繳稅後剩下的還多。留用二十萬,窖藏二十萬。
九月底,馮起龍鄉試完畢,得中舉人。他從府城回來後備了重禮,獨自上常峁墕“訪仙”。
“大仙”當然不在,馮起龍賴著不走等了三天。李自敬眼看推脫不開,只好上西山茆報信。
李自成琢磨了下,然後跑來跟他一會。
馮起龍想讓李神仙算算“貴人”在東西南北何方何處,姓甚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