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刀白鳳送走,吳升心裡盤算,原先的鐵桿慶予黨裡,司馬元子讓、司空易樸、寺尉庸季看來都是想借此再議南征之舉的,如果再加上典令庸藏,準備一雪前恥的主戰派還是不少的。

看來都等著自己這個“苦主”出頭啊。

吳升對自己被拿出來當做藉口並不在乎,只要最後的戰利品能夠拿到就好,而且既然是為自己報仇,想必戰勝後分給自己的補償絕不會少。

就是不知慶予是怎麼考慮的,他當年是主戰派,如今成了國君,是否還會主戰?至於寺尉庸季所說的“兄妹之情”,這個反倒不是問題。

正在思索間,國老庸子夫親來拜會,吳升連忙出迎,將其迎入正堂。

“國老深夜而來,是出了什麼事嗎?”吳升疑惑。

庸子夫嘆了口氣:“大夫可知,鳩茲軍前,又是一場大戰,楚軍雖然略佔上風,傷亡卻重。”

吳升點頭:“我也是剛剛聽說,國老心憂鳩茲大戰,卻是何意?”

庸子夫道:“我聽說武王滅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舊都,武王薨後,遺命其弟周公旦輔佐幼成王,權勢顯赫。武庚為復舊朝,與管叔等散佈流言,稱周公謀反,流言之下,周公只得引退。其後周公追索流言,發現武庚與管叔反叛之象,於是作《鴟鴞》進於成王,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趁著天沒下雨,要趕緊修補門窗啊!今楚人久戰必疲,定向附國徵召,前已逾次茅貢,又徵丁壯,焉知明年之貢,逾次後年乎?茅貢也就罷了,若再徵丁壯,小小附庸,如何當之?”

吳升問:“國老之意?”

庸子夫道:“當早為綢繆,人財皆備,以為明年之慮。”

吳升道:“諸位大夫皆如是,何不諫言君上?”

庸子夫嘆道:“前日已然試探,君上不應,今大夫遇刺,可為良機!大夫受君上信重,諸卿皆望大夫項背。”申大夫你最得君上之心,我們只能在後面看你的背影,不敢比肩,這件事情,只能請你去進言了。

吳升又問:“君上之慮,國老可知?”

庸子夫道:“君上憂急,不在九真,而在魚國。”

今夜庸仁堂當真忙碌,正談論時,冬筍上人又報,有司徒鍾固門客求見。

吳升召他上堂,冬筍上人下去之後,很快又折返回來:“那門客走了。”

吳升詫異:“這是什麼緣故?”

冬筍上人道:“那門客聽說國老在,便稱不再叨擾居士了。”

庸子夫聞言,捋須而笑。

好吧,事情已經明瞭,在自己閉關煉丹的這些日子,這幫卿大夫們都不約而同謀算好了,要以自己遇刺為由頭,鼓動國君南征。

但慶予卻擔心魚國趁虛而入,因此始終沒有同意,而大夫們卻不認為這是個問題,或者認為這個問題完全不用擔心。

所以吳升一出關,大家又來鼓動他出頭了,畢竟在這些卿大夫眼裡,慶予對吳升是相當不一般的。

琢磨了一晚上,吳升決定往宮中拜見慶予。他現在頗有幾分被架在火上烤的意思,堪稱“眾望所歸”,國中大夫們都眼巴巴等著他出頭,他如果不出頭,等於得罪一大片人。

從內心來說,他也認為大夫們的想法是對的,尤其國老庸子夫說得更加明白,不想辦法籌措財物、壯大人口,明年楚人再來索取的時候,拿什麼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