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六 功過是非(第1/2頁)
章節報錯
餘彥眉頭微皺,說:“殿下,實際上卑職等覺得世子也沒做錯什麼?”
孫伯倫自然知道,當初平定闖逆的時候,北府諸將就有改朝換代的想法,激進者甚至想黃袍加身,畢竟對於武將來說,最大的功勞就在於從龍之功,只有這個功勞才能確定百世的富貴。
孫伯倫道:“餘彥呀,你們以性命託付於我,且於國於民有大功,我又如何會辜負你們呢?”
餘彥聽了這話並無多少喜色,十幾年來,孫伯倫都是避談這個話題,偶爾提及,也是模稜兩可,孫伯倫擺擺手:“去吧,把世子叫來吧。”
孫東符緩緩走進武英殿,看到孫伯倫現在大殿中央,負手而立,怔怔的看著御座,正在出神。
“你很喜歡這個座位嗎?”孫伯倫問道。
孫東符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道:“兒子不敢,兒子只是覺得這本應該就屬於您的。”
“兒子也希望父王能夠相信。兒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您。”孫東符補充了一句。
孫伯倫回身一笑說道:“沒錯,論能力,論威望,我比天子更有資格。”
孫東符抬起頭來,看著自己的父親,神色詫異萬分,因為父親從未與他談論過改朝換代的事情,平日對天子也是禮敬有加,以至於孫東符有些時候以為自己父親被那些迂腐酸儒影響的有些愚忠思想,但是今日這話從父親的嘴裡說出來,孫東符才知道,父親的心依舊是熱的,依舊是那個充滿野心的偉男子。
“那父王為什麼依舊維持現狀呢,天下萬民翹首以待,都是希望父王……。”孫東符似乎抓到了一些希望,極力的勸說道。
“這話你相信嗎?”孫伯倫不待孫東符說完,直接打斷了他的話語。
孫伯倫指了指皇帝寶座說到:“東符啊,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都是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平頭百姓根本不在乎誰當皇帝,他們只想活著,活在太平盛世之中,只要給他們穩定的環境和基本的物質條件,他們根本不在乎紫禁城裡寶座上坐的姓孫還是姓朱。”
“既然如此,父親為什麼要隱忍至今日呢?”
孫伯倫微微擺手:“百姓不在乎,但是我在乎!”
“當皇帝靠實力和威望也就夠了,但是當上了皇帝你就會發現,最重要的人心!”孫伯倫認真的說到。
“三百年前,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於中國有大恩,大明一朝三百年,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錚錚鐵骨,從未負過百姓厚望。歷代帝王之中,雖然有昏聵無能之輩,但是不包括崇禎天子,當今天子仁孝,勤政愛民,朝乾夕惕,只是大明爛到了骨子裡,他又是涼薄操切的性子,書生意氣太重,才有今日局面,說到底,天子非昏君,若在太平盛世,當今天子也當是一位明君了。這樣的天子,若謀奪他的皇位,他日!好工筆,孫氏一族汙點難除!”孫“.”伯倫動情的說到。
“可是父王……若是沒有父王,朱明早就完了,父王之功勞不亞於他朱元璋,也應該開朝定鼎,執掌乾坤。”孫東符紅著臉,伸長脖子喊道。
“唉!你為何總是執迷於那個虛名呢,東符,到了今時今日的地位,無論權位還是財富都已經難以入我的眼睛了,唯一能讓我考慮的便是名聲,東符,如今我雖然架空天子,但是在大部分人眼中,我依舊是那個救民於水火的秦王殿下,忠誠而勇武,而一但我登基稱帝,那為父前半生的一切都會被顛覆,日後史書之上,也要以叛逆定論,若我一人也就罷了,我孫氏一族終究是得位不正,終究是一個隱患,子孫後代當如何呢?”孫伯倫淡淡問道。
見孫東符依舊有些執迷,孫伯倫說:“你我乃是父子,今日既然說開了,為父便不隱瞞,為父並不會改朝換代,這件事將來由你來做吧。亂世篡位,盛世禪讓。等為父於崇禎天子都不在了,天下再無人擋你,一切便由你做主!”
“父王,開朝定鼎,立萬世之基,那是屬於您的榮耀啊!”孫東符跪在了地上,痛苦說到。
“你我父子,我的終究是你的,誰來做又有什麼區別呢?”孫伯倫放下一句話,轉身離開了。
孫東符終於在這一刻明白了什麼叫做父愛如山,這是孫伯倫把一切榮耀授予自己。
等到孫東符掌握權柄,行改朝換代的時候,不僅因為開國奠基獲得巨大威望,還可以拉攏軍中將領、勳貴和豪商,在功勳和威望都不及孫伯倫的情況下,順利的完成權力的過度,踩著巨人的肩膀,再開一朝盛世。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秦王父子的異樣終究還是被有心人注意到,許多人猜測,秦王可能趁著一統江南的契機,在南京稱帝,畢竟北方盡在掌控了,一但奠定江南就是局面大定,這個猜測三分真七分假,又頗為合理,很快在江南甚囂塵上。
但是秦王執掌南京後第一條命令就讓這個猜測無疾而終。
崇禎二十九年,隨著廢奴令一道頒佈的還有裁撤兩京的命令,延續大明一朝兩百多年的兩京制度被廢除,南京紫禁城改為行宮,南京部寺制度也被取消,將南直隸分為兩個省設立三司管轄,與大明各省一樣,受京城六部掌管。
兩京制度被裁撤,南京地位從僅次於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變成了一省核心,秦王南京登基的謠言自然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