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

郡守廟算即定,不過幾日功夫,便是三縣精銳匯合,豪族家將盡出。

已是部曲勒畢。

大軍即將出發之前,徐宣與董臨決定組織一場誓師大會。

在具體的發言綱領上,兩人出現了分歧。

所謂誓師,無非為師出有名,激勵士氣。

作為剛吏文人的徐宣,自然更看重前者,認為應該對於士卒們曉以大義,廣而告之。

此戰乃弔民伐罪的正義之戰,既為保護家園,更為平定匪患。

董臨則不以為然。

這位郡尉認為對一群目不識丁的軍漢講這些大道理,都是空話,毫無意義,還不如以財帛賞賜之利鼓動更好。

爭執到最後,徐宣還是做出了讓步。

畢竟在兵伍軍事上,對方較他確實更有發言權。

既然託付大事,徐宣也願意去全心信任,盡力支援。

隨後董臨上臺,先是說了幾句賊寇的戰力有多麼不堪,己方的實力有多麼強勁,勝算不要太大。

隨即便口風一轉,繪聲繪色地重點描繪起了大軍勝利之後的場面。

董臨大聲告訴所有人,這群賊人已經攻陷了兩個縣城。

這代表什麼?

代表打敗他們,勝利品不但有軍功,還有足足兩個縣的財富啊!

那是成堆的金銀,那是如山的五銖錢,那是無數的稻糧....

士卒們的腦子裡同時呈現了無數畫面。

登時每個人的呼吸都粗重了幾分。

把這一切盡收眼底的董臨滿意地點了點頭,最後一錘定音:

“賊寇缺謀少智,更是流民敗寇所聚,豈堪我大軍兵鋒之銳!”

“諸君,只需奮勇殺敵,便可晉升職銜,美譽傍身。”

“賊人所截獲的俱是賊贓,難道太守與我會吝其賞賜?”

“諸君勉勵!”

“此戰必勝!”

最後一句說完,人人齊聲高喊,高舉兵器,轟然應諾。

“必勝“必勝!必勝!”

一旁地徐宣也含笑撫須,點了點頭。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雖覺董臨言辭粗鄙太過直白所,但目前來看效果十分不錯。

自己本就給予了其所需的雙倍兵力,加上士氣高昂三軍用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