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拜見天公將軍(第2/3頁)
章節報錯
“守者,既是阻擋外人來援,亦是佈下羅網,隔斷三方互通,同時斷其退路!”
“至於攻者,一者攻丹楊以南,一者攻下邳,一者攻廣陵!”
說到這裡,楊弘環視全場,見眾人皆是頷首認可,無人反對,自信地笑笑,轉身對袁術拱手道:“具體行止,自是由主公示下!”
召集諸將,具體的安排才是重頭戲,楊弘做的無非是個鋪墊,一個開場白,好聽點,便是先定個調子,畢竟便是後世,行軍打仗,也要講個師出有名,倭寇侵犯神州東北,都要尋個士兵失蹤的理由,何況此時的大漢。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天下各事皆有相同之理,尤其是和人有關的事,便要考慮人性,佔理則氣壯,虧理則勢虛。
師出有名的目的,便是告訴自家計程車卒,乃至天下人,咱們打別人是理直氣壯,是站在道德上的,是正義的一方。
比如堂上諸將,他們地位較高,堪稱聯結上下的紐帶。如臂使指,他們就是關節、他們就是手腕,深層次的原因不必講,最起碼得統一思想。知此戰之目的何在,知此戰勝敗會帶來何等後果,如此,人人奮勇爭先,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這便是上下同欲者勝。
今日袁術君臣這一場表現,在旁的王政其實也頗有收穫。
說起來,除了起事之處,後面無論是攻徐州還是克泰山,在“師出有名”這塊,他其實不是特別重視。
一則是佔了系統的便宜,先天就不需要考慮過“上下同欲”,他想幹什麼,手下就得幹什麼!
二則是因為身份乃是賊寇,本就不太在意天下人的看法。
......
“孫策既已深入丹楊,乘勝追擊乃應有之理。“袁術長身而起,面色肅然,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氣概:“此一路,便交予伯符。”
他凝視著程普,道:“程普,本侯予你五千人馬,前往增援。”
“喏!”
“下邳笮融,丹楊人也,此人前幾年聚幾百壯勇投陶謙時,吾曾令人盤查其過往,據說曾以勇聞名鄉里,不可輕敵,此一路,趙勳,便由你為主將,帶一萬人馬前去,必殺其盡絕!”
“喏!”
谷騆“至於廣陵...“徐徐觀望眾將,袁術道:“趙昱雖是新任文儒,既不通武略,亦根基未穩,不過倒也不可小覷,此一路,亦需智勇雙全之將,不知誰人願擔?”
他簡直就差指名道姓說趙昱是軟柿子了,話音未落,便見七八個武官幾乎同時出列,在鏗鏘地盔甲晃響中異口同聲道:“末將願往!”
王政卻是面色一動。
袁術剛才那番話中,唯一讓他留心的,反而只有“新任“一詞。
有多新?
若是發生在劉備任徐州牧後,那不是明擺著是其委以重任的,要麼證明這趙昱頗有能力,更得信重,更關鍵的是...若是下邳,廣陵同時發生戰事,對方有可能會更重視這一路!
便在他思忖之時,默然良久的閻象突然插嘴道:“主公,廣陵,下邳皆乃徐州之地,便是吾軍出師乃是為天子盡忠故,王刺史既然在此,亦需問問他的意見!”
“對啊。”袁氏一拍案伏,故作懊惱地將視線掃了過來:“禦寇,咱們如今同朝為臣,更已結盟,本不需見外,只是若是兩郡皆由本侯人馬前去,是否違礙?”
“州牧多慮了。”王政面色平靜,笑道:“於公,州牧乃是政的上官,於私,亦是政的長輩,何況此次出師乃是為北上奉迎天子所做準備,怎會有何違礙?”
“倒是州牧麾下勇士,人人聞戰而喜,俱都慷慨之士。”說著,便拱手道:“政在旁觀之,亦是有些手癢了。”
“這樣吧...”王政道:“不若廣陵這一路交由政去攻克如何?”
雖隱隱猜出廣陵可能才是幾路中最為難啃的硬骨頭,但是袁術張口天子閉口忠君的,明顯是把他架了上去。
名義山都是獻帝之臣,又說兵分六路,他袁公路已經負責五路了,自家若是什麼不做,豈不是落人話柄?
再說此來揚州,原本就是因為和禰衡套路後猜到袁術的意圖,王政有順水推舟,借力將劉備從眼前逐遠的意思,既如此,他也早有出力的心理準備。
聽到王政主動請纓,袁術狀甚滿意,連連點頭:“大善!”
“王刺史未及弱冠,便在數月之內,縱橫青徐,全無抗手,這才是真正的“知兵善用,文武雙全”之才啊,更難道的卻是這片忠君尊上的赤子之心吶!”
一邊說著,一邊點了點方才出列的幾人,笑道:“相比之下,莫說爾等,便是本侯,亦有些自慚神傷,只覺痴長虛度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