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個郡(第1/3頁)
章節報錯
面對這種豬隊友雞兒連三的騷操作,王政明顯感覺自家的怒氣值在飛速增長。
耐心亦是直線滑落,眼見便入谷底。
但本就和禰衡有過商議,加上若按時間推算,袁術稱帝之日不遠,眼見便是個極好的吸引火力物件,王政思忖再三,還是決定暫且不去翻臉。
“制詔既在開陽。”王政冷笑一聲,道:“那此事便等咱們回去再議,暫時擱置。”
“眼下最重要的,一則是立刻攻佔泰山剩餘諸城。”
“其外麼...”視線從諸將臉上一一掃過,王政沉聲道:“便是清楚盜賊,還一方太平!”
泰山郡北接青州,東臨徐州,資源富饒,又乃盛產悍卒的重要兵源,可謂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便是匪患之重,居當世之冠。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大舉起義,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省鉅野縣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
可以說,曹操能成為一方諸侯, 除了大哥袁紹的舉薦,亦離不開泰山人本地勢力代表鮑信的莫大支援。
只是待鮑信死後, 很長一段時間裡, 泰山郡都始終遊離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外。
初平三年, 陶謙帶頭組建新的關東聯軍,四方響應, 除了徐州境內各路勢力外,附近幾州亦是聯動雲集,如前揚州刺史周乾, 青州北海國孔融,豫州沛國相袁忠,汝南太守徐謬...
而兗州唯一響應的,正是泰山太守應劭。
彼時的陶謙,不但透過向朝廷進攻, 從徐州刺史混成了徐州州牧, 更把徐州治所從東海的郯縣搬到了彭城, 擺出一幅西進北上爭霸中原的架勢。
便在這一年, 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也第一次正面碰撞了命中剋星曹操, 地點卻非徐州, 而是在兗州的東郡發乾。
《三國志·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救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 皆破之”。
為了儘快消滅曹操, 陶謙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方式,結果卻是大敗而逃。
經此一役,耿耿於懷之下,一番厲兵秣馬,在下邳闕宣造反之際,陶謙並沒有選擇立刻掃平,反而鼓動其攻打泰山郡,本意大抵是想讓應劭隨便抵抗一下,陶謙再趁勢攻入兗州。
當然,後面被曹操再次痛擊,不但元氣大傷, 更盡失彭城人心, 方才灰溜溜地重新盤踞東海,治所再次更易,已是人盡皆知,不再細述。
若按照原本的計劃,此時的應劭雖搖擺不定,但更大程度還是偏向陶謙一方,一郡的最高長官都這樣了,泰山郡本該一舉而下。
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件事,讓應劭最終改變了主意。
眼見陶謙和應劭在泰山郡的費國裝模作樣的打了起來,此時琅琊郡的曹嵩卻急了,覺得陶謙這是徹底和自家兒子翻臉了,那徐州哪裡還能繼續呆下去?
結果最後卻被陶謙派去的直接斬殺了。
這事很壞規矩!
彼時諸侯割據之勢方顯,便是彼此多有徵伐,基本還是互相剋制,保持著禍不及家小的原則。
若從情理上推斷,陶謙被曹操打敗過一次,心有積怨是對的,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要是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量,活捉曹嵩去要挾曹操才是更為正確的選擇,殺死曹嵩完全是舍長取短,不但招惹話柄,結下死仇,更給了曹操最好的大義,名分。
這可是以孝治天下的大漢啊。
所以很大可能,曹嵩之死實在是因為這位前任三公實在是太富有了,財一露白之下, 被一幫紅了眼的**直接殺人奪寶。
這意外發生之後,影響太大,不但導致後面彭城被屠, 連本來和陶謙眉來眼去的應劭也急眼了。
這事幹的太不地道了!
州牧讓我去迎接他父親, 結果曹嵩卻死在我的地盤附近, 會不會讓他以為是我和陶謙合夥乾的?
要是再失去城池...
害怕會被陶謙牽連,應劭直接翻臉,開始在費國和陶謙死扛起來,想要撇清自家嫌疑,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還是沒守住。
或許是顧忌直接將應劭和其麾下的泰山兵逼反,曹嵩死後,曹操倒沒有立刻對其發作,不過罪魁禍首陶謙卻是再也忍不了了,直接在初平四年秋季對徐州發動了進攻,不但殺的徐州兵節節敗退,更是將整個彭城屠戮一空,盡誅數十萬人。
眼見陶謙被揍的這麼慘,應劭也是嚇壞了,趁曹操未曾返回兗州時,逃去投靠了袁紹。
也正是在興平元年,當泰山郡的太守變成了曹操親自任免的涼茂,加上其人頗有才幹,泰山郡才算初步成為了曹操的勢力版圖之一,卻依舊還是處於半獨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