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裡三國名人會出現多些,所以先說一下
章節報錯
本書以三國演義為主,正史為輔,有時候為了情節推動會以“歷史偏差”來圓邏輯
比如郭嘉,正史上是建安元年加入曹操,但在演義中,其實應該是194年,劉備三讓徐州,呂布攻濮陽時就出現了(戲志才好像是完全沒出場了,可能羅大大也是出於故事考量將兩人二合一了)
國人對歷史人物,在網路上的狀態大抵是兩極分化,要麼死裡捧,要麼死裡黑,不過我可以提前打個招呼,沒寫這本書之前,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是周瑜。
寫這本書之後,因為看了很多三國史料,包括之前沒看完的三國演義,最近五個月,讀了快七八遍了。汗。。。
說真的,我現在對劉備的好感快要突破天際了
所以我不會去刻意吹捧除了劉備和周瑜之外的第三個三國人物。
不過郭嘉既沒有很久以前網友吹地那麼狠,也沒現在網友踩的那麼差,有一說一,的確是個頂級謀士。
三讓徐州時,郭嘉聽到呂布襲取兗州後立刻建議曹操給劉備賣人情,火速退兵,這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決策,可以說救了曹操一命。
兵敗濮陽時,郭嘉見曹操鬚髮被燒傷,暗示可以此用計,曹操遂詐死後大敗呂布,同樣很重要,在曹操最艱難之時扭轉了曹呂的力量對比。
在曹操北有袁紹東有呂布舉舉棋不定時,丟擲十勝十敗論,主張先集中全力滅呂,結果要了呂布的命。(此事出自《傅子》)呂布被困下邳時,獻計水淹下邳(正史中此計以荀攸為主,郭嘉附議,演義這裡甚至荀攸的名字都沒出現,改成了荀彧附議),
計出城破,平定徐州。(正史確有其事,但有所誇大)
建議不要放走劉備未成,隨後稱袁紹多謀少決不足為慮,應集中全力打徐州,這裡非常關鍵,甚至可以說是全書的轉折點。(此事出自《傅子》)
稱孫策輕而無備必死於小人之手,於是曹操放心決戰袁紹,又使曹操避開多線作戰。
 正史確有其事)
建議曹操緩攻冀州,待袁氏內訌,結果二袁果然自相殘殺,對平定河北做出關鍵貢獻。
(正史確有其事)
遺計平定遼東。(演義加戲)
郭嘉是那種看人很準,善於機變的謀士型別,和荀彧不同,說真的不是早死的話,赤壁曹操的確不一定會輸,以他的眼光,反間計和詐降,大機率瞞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