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君有器、妾無名(六)(第1/3頁)
章節報錯
到了建安元年(196),更是兩面開花。
趁著劉備新上任徐州牧,人心未定,根基不穩,袁術大軍北上發動突襲,又得徐州兩郡。
同時間,南面對著江東等地亦是一路勢如破竹,連戰告捷,又透過各種手段,徹底平定了江東當地的各方豪強。
建安二年時的稱帝,雖然是其人生中最大的敗筆,若代入袁術本人,其實並非毫無緣由,更有些當其時。
外者,最大的兩個強敵陷入困頓,而自家卻是如日中天,此時建國“仲家”,失敗之後,自是被堪稱驕縱輕狂,愚蠢不堪。
但若是成功了呢?
那便是率先搶得大勢,為天下先。
(袁術一直認為袁姓出自於陳,陳是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仲者第二的意思,堯舜禹,舜在第二位,其意指舜帝后裔所建立的國家。)
內者,其實是袁術稱帝最大的考量與原因。
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因為一個人。
小霸王,孫策。
要知道,從漢末諸侯討伐董卓,一直到曹操官渡之戰擁有王者氣象前,諸侯間的所有混戰,其實基本都是袁氏兄弟各自代表的兩個利益集團的爭鬥。
曹操和袁紹的翻臉,袁術集團徹底分崩離析,這固然讓袁術喜出望外,卻也同時暗生警惕。
自家人知自家事,袁術集團其實同樣也很鬆散。
那麼,會不會也冒出個“曹操”來呢?
公路君目光溜溜一轉,便目光鎖定了某處。
還真有啊!
此時以孫策為代表的孫氏勢力,已經有些強到無法制衡,甚至威脅到自家帶頭大哥的地步了。
更令袁術頭疼的是,孫策還是自己最能打的小弟。
這便陷入了一個兩難之境地。
若是趁袁紹曹操內鬥時,大肆對外擴張,孫策繼續打繼續贏,聲望勢力便會繼續變強,若是不派孫策...
原本的歷史上,袁術真這麼做了,結果他發現...
手下除了孫策,竟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這時的袁術徹底沒辦法了,既然沒法對外,那便只能對內了。
若是坐視孫策繼續發展,孫家勢力愈發強盛,無論是徹底散夥,還是另立山頭,都是袁術無法接受的。
所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古往今來,因利益而結盟的特點大抵相同。
外部威脅大的時候就團結在一起,外部威脅小的時候就趨向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