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兩面性。

便如老子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王政穿越此世,固然因為黃巾賊寇的身份在招攬名士,收攏人才上束手束腳,卻也同時在另一方面大佔便宜。

那便是因其前輩們的“驕人”戰績,哪怕他至今戰無不勝,卻依舊讓大多數對手在對陣之前總是難免生出輕視之意。

無論是對他個人,還是對他的天軍。

齊郡如是,琅琊郡亦如是。

若是換成一支諸侯的大軍,既攻破臨淄之後再趁著凜冬大舉東進,直入琅琊,在旁人看來,這便是非常人行非常舉,必有重大圖謀。

無論開陽乃至琅琊的文武官員必然會警惕大生,更會嚴防死守。

那便不會有大軍輕易一路暢行,直入腹地,來到臨沂城下時,竟都讓那個琅琊全軍茫然不知。

同樣的,若是臨沂被圍堵,即便有信使來求援,太守等人也未必會對關於敵人的相關情報太過輕信。

甚至是王令這般心高氣傲者,便是有神劍自鳴,令他信心大增,也未必再會完全無視牟臺村的一些蛛絲馬跡。

要知吳勝並非徐方于禁那般嚴謹慎行之人,其實當時露出的破綻並不算少。

親衛察覺了,王令也覺的有理,最後卻還是一意孤行...

說白了,還是因黃巾賊寇的“常理”而小覷了。

心裡未曾沒有“便是有埋伏又如何”“便是不止一千人又如何”的想法。

流民,賊寇、如雞犬之易殺。

哪怕嘴上說重視,哪怕王政和天軍剛剛在去年攻破了漢之五都臨淄。

此時的大部分人,心中想著的,無非是“這群黃巾賊寇比其他的黃巾賊寇可能要沒那麼不堪”罷了。

更覺得必是靠著奸計、聚眾、甚至是臨淄將兵太過無能的緣故才僥倖得逞。

所謂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此兵貪者破;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

故兵驕者滅!

如今,開陽人再一次便用事實驗證了前人之言誠了。

而為此,他們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當王政帶領著天軍們構成了鋼鐵防線,不但牢牢擋住了開陽軍突破的腳步,且還不斷瓦解其陣型時,吳勝也帶著天誅營和張都伯斷後的五百官兵正面碰撞到了一起,勝負不言而喻。

一百青州步弓三輪齊射之下,不但造成了足夠的殺傷,更讓張都伯所擺好的防禦陣型徹底散亂,當其時,吳勝帶著騎兵正好衝鋒而至。

竟是一擊即潰!

深知自己責任的衛子徵,已經無暇去顧及正面的情況了。

而當這位都伯被吳勝一刀梟首之後,也宣告了王令的那位親兵做出的掙扎已成徒勞。

當吳勝與王政兩軍前後夾擊之下,剩餘的開陽軍們開始崩潰了。

此時無論形勢還是兵力,天軍都已形成全面的優勢壓制了。

開陽兵卒們更絕望地發現,後方突襲而來的黃巾賊寇,戰力竟然比之前正面廝殺的那股人還要強!

當他們看到自家的主將王令還是一臉失魂落魄,而對面的賊首卻殺的性起時,一番對比之下,最後一點士氣和勇氣也徹底消散。

這時,從殺戮中清醒過來的王政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點,隨著他揮手示意,無數天軍紛紛高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