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鄆亭

因為行軍的線路不能離開水源太遠,王政大軍這些天來一直沿著河流前進,路線大致呈一個波浪形。

而凜冬之時江河結冰,湖溪斷流,中間鑿冰取水等等又要耗費許多,加上顧及輜重車隊等諸多因素,隊伍的進速一慢再慢。

當行到了泰沂山脈最外圍山峰時,張饒和潘璋結合隊伍一些長者的說辭參照推斷,此時已是正式進入了徐州琅琊國的地界。

若從臨淄出發時算,這已是大軍開拔的第二十三日了。

估算了一下程序,再看了看天色,王政審視適度,下達了紮營命令。

按照王政的要求,大軍儘可能尋找了平坦的地方,開始各自放火燒林。

當然,放火燒出空地也是有講究的,不然萬一引發山林大火,把自己的一萬人馬燒進去,那可就貽笑大方了。

隨著地面燒成白灰,不僅踩上去堅硬了很多,鋪上一層乾草或者樹枝、在上面墊了被褥後,入夜後睡上去也會暖和一些,不至於受潮。

簡易的營盤就緒,更多的天軍忙碌起來。

大隊的天輔軍們挑著木桶去一里多外的溪水中取水,還有專人伐木砍柴、平整營地搭建帳篷、巡查明火、燒水造飯……

作為一個穿越者,截至目前王政給與手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科普,便是嚴禁飲用生水。

多渴都不行,必須取水燒開。

就是靠類似這些從起兵時就規定的、很多人完全不理解的嚴苛規定(如無論敵我雙方的屍體都必須立刻就地掩埋等)。

加上系統加持後的體質增強,自起事至今,他的隊伍倒是免去了此世大部分其他軍隊常會苦惱的疾病之擾。

據說曹操赤壁之戰的敗因之一,也是因為北方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曾出現大面積的yi情。

......

帳外一片忙碌,熱火朝天。

帳內王政與一眾將官則同時凝視著一張地圖,七嘴八舌討論起來。

“前方是鄆亭?”

望了眼張饒,王政問道。

“稟將軍,正是。”張饒恭恭敬敬地回答,同時一臉的感慨萬千。

“鄆亭正是我青州往徐州的必經之道,既見鄆亭,東莞不遠,琅琊亦已踏足於腳下了。”

“琅邪國縣五十一,沭水出琅邪東莞西北山,這麼看是這個方位沒錯。”于禁在旁也補充道:“據史載是鄆亭正好東面臨靠一處天然鐵礦,昔日春秋魯國正因此而建城。”

“此話當真?”

王政訝然抬頭望向于禁,見對方思索了片刻,似在回憶,隨後又肯定地點了點頭,王政想了想道:

“既然如此,等會通傳全軍,咱們今夜稍作休息,明日先取鄆亭,隨後休整一日,等年後再再圖琅琊。”

之前如此急不可待的出發,如今到了琅琊怎麼又按兵不動了?

天軍眾將面面相覷,隨後看著王政望向東面,登時恍然大悟。

也對啊,凜冬趕路已是讓自家隊伍勉為其難地撐了下來,若是再去攻城,確實不太適合。

何況天軍起家起來雖然相比其他黃巾軍在裝備上沒那麼匱乏,但比起官軍也一直是劣勢方。

鄆亭既然有鐵礦,正好趁機開爐鍛鐵,把軍隊的裝備提升一二。。

鄆亭這樣的小城半日可下,而天軍糧食充足,邊上又是沭水河流,水源也不缺。

他們完全可以在這處暫時休整一段時間,趁機練兵。再等冰融雪消,春暖花開之時展開攻勢,似乎更為妥當。

“將士們確實要修整一段時日來恢復怨氣。”徐方沉吟了會,道:“只是這樣,難免就失去了攻其不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