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得到王政起事的訊息後,徐和就和司馬俱就討論過自家若是同時揭竿而起,如何攻取臨淄。

護城河上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對付臨淄的第二道防線,卻已有了主意。

那高達十幾米的城牆,絕對不能單純依靠雲梯之類的手段。

那樣攻陷城頭太吃力了,便是開啟了缺口,卻未必能守住。

畢竟這需要手下有一部分的精銳,在個人和小團隊戰力上遠超官軍。

辦不到的...

所以討論之後,司馬俱想出了一個辦法。

壘牆!

利用泥土,砂石,甚至流民的屍體這些,強行堆出一個斜坡!

這其實是一個笨法子,屬於事倍功半的那種。

因為所需要付出的,實在驚人。

守軍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你壘牆而不管不顧。

那便代表了,要堆出一個足夠克服高牆且長度到城頭的斜坡,付出的人命應該也是海量的!

所以雖然這個方法會讓堅城最大的方向大半失效,採用者卻極少。

這個計策雖然投入大,但是最終徐和還是認為,大為可行。

因為真要是壘起來了,那攻城方几乎可以說能長驅直入了。

一個斜度合適的土堆,甚至可以直接出動騎兵衝鋒了啊!

這個方法在歷代攻城戰中其實出現的頻率不高。

第一自然是人命了,大部分正規軍基本除了作戰的,便是輔兵,怎會如此浪費?

慈不掌兵固然不錯,但全不愛惜兵卒的將軍,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第二是攻城的方法其實很多,無論是挖地道,圍點打援,甚至策反內引等等...

強行攻城本就落了下成。

第三是大部分城池本身利用雲梯、衝車,加上一些悍勇的先鋒便可以攻破。

便同樣是笨法子,那種圍而不攻,活活耗盡城內的糧食,水源等,也比這個方法更划算些。

所以,除非是攻城方真的到了不拿人命當回事的地步,同時又必須攻破某一座堅城,而又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壘牆攻城這種下策中的下策。

偏偏,此時臨淄城下的叛軍聯盟,倒是完美契合了各項要求和條件。

臨淄是大城,無論糧食,器械,或者水源,都極為充足。

幾十萬的流民人命,完全不值錢。

衝著其富饒和資源,又必須攻破!

尤其是王政之前的舉措,更是點醒了徐和,讓他突然發現了更好驅使流民的辦法。

簡直是最後一推,讓壘牆攻城的可操作性又大大提升了。

....

淒厲的號角聲中。

攻城開始了。

第一批衝上前的人,自然是那些流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