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了,科普帖過度一下,不看科普的書友不要訂閱

在東漢時,州刺史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劃的最高行政長官,東漢末年又改稱州牧,由於軍閥割據,州刺史(州牧)都不服從於漢中央,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獨力勢力,這些獨立勢力聯合、分裂、再聯合,相互之間搶地盤,大魚吃小魚,最後形成了曹劉孫三分天下的局勢,歷史上稱之為三國時代。

一、司隸校尉部,簡稱司州。位於天朝中部,為大漢首都所在地,西漢為長安,東漢改為洛陽,三國魏也以洛陽為首都。範圍主要包括今河南省中北部、陝西省中部及山西省南部。

二、幽州刺史部,簡稱幽州。位於天朝最北部,治薊縣(今北京市西南部),為戰國燕國首都。範圍主要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大部及朝鮮半島部分地區。

1、陶謙(約172-約180),遷議郎。

2、劉虞(約180-約183),幽州刺史,免職。

3、郭勳(約183-184),為廣陽黃巾所殺。

4、劉虞(188.3-193),任幽州牧,後為公孫瓚所殺。

5、段訓(193),公孫瓚置。

6、袁熙(約193-205),袁紹子,袁紹置。與袁尚逃奔遼東。

7、焦觸(204),自封幽州刺史,降於曹操,封列侯。

8、常林(約210-211),遷曹丕五官將功曹。

9、崔林(約221-約223),因不討好上司吳質,被降為河間太守。

10、王雄(232-235),任職期間曾刺殺鮮卑軻比能。

11、毌丘儉(235-246),原為荊州刺史,配合司馬懿平定公孫淵,轉豫州刺史。

12、杜恕(246-249),杜畿子,因擅殺人,被免為庶人。

13、何楨(249-約255),遷廷尉。

14、文欽(255-258),原為魏揚州刺史,後投靠東吳,被任命為幽州牧,屬遙領,後為諸葛誕所殺。

15、高光(約266-約270),高柔第三子,入晉為官,遷潁川太守。

*孫韶(229-241),吳廣陵太守,孫權稱帝后遙領幽州牧,後病卒於任上。

三、冀州刺史部,簡稱冀州。位於天朝東北部,西漢時治邯鄲(今河北邯鄲),為戰國趙國首都。東漢時改治高邑(今河北高邑東南),後又移治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範圍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因此今天河北省簡稱就是冀。

1、劉焉(約170-約175),遷南陽太守。

2、公孫度(約175-約180),免官。

3、李邵(約180-約184),後被袁紹任為鉅鹿太守。

4、皇甫嵩(184.11-185.7),因平定黃巾功封,後免官。

5、王芬(187),欲擁立合肥侯為帝,事洩,解印綬亡走,至平原,自殺。

6、賈琮(187-189.4),原為交趾刺史,接任王芬,轉度遼將軍。

7、韓馥(189.12-191),原為尚書,被董卓立為冀州牧,後轉讓於袁紹,自殺。

8、嚴綱(191),公孫瓚置,為袁紹軍所殺。

9、袁紹(191-202.5),原為勃海太守,後病死於鄴城。

10、董昭(199-200.1),冀州牧,曹操任命,轉徐州牧(車胄為劉備所殺)。

11、袁尚(202.5-204),袁紹幼子,兄弟相爭,冀州為曹操所佔,投奔遼東公孫康。

12、曹操(204.9-220.1),冀州牧,歷任漢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病卒於洛陽。

13、呂昭(約232-約242),兼鎮北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