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城克(第2/2頁)
章節報錯
荊州軍的表現讓徐方刮目相看的同時也生出了些許警惕,先後有兩股敵人入營,看其剽悍的架勢,若是再放了張羨入營,沒準兒偷雞不成蝕把米,還真會有可能被臨湘軍把大營給徹底攪亂。
反正預定的計策就是誘敵野戰,既然營內已經困住了敵人的一部,乾脆張羨的那四千人就不放入營內,在營外殲滅便是。
徐方轉頭,望了望河對岸,又道:“速遣快騎,過河去通知魏延校尉軍,教他千萬謹慎行事。如果漢壽有援,務必阻攔,絕不可放一兵一卒過來!”
“諾!”傳令官接令而去。
“既然周都尉要改而去斷張羨歸路,原本還交代給他的另一個重任,伺機取城,看來便只有本將親自為之了。”徐方按劍昂立,轉望遠處巍峨城池,澹澹地道:“傳本將軍令,留下千人助友軍圍住北營敵人,剩餘人馬,從西營出,趁張羨率領兵馬出城時插入敵後,襲取臨湘!”
一聲令下,三軍皆動。河水兩岸的兩座大營,剩餘的人馬還有六千餘人,同時摩拳擦掌,誓要今夜取城!
此戰至此,徐方“誘敵野戰,趁隙取城”的計謀算是實現了一半,用自燒大營的勇氣,成功引出了張羨。
而這前半截的計謀所以能得以實現,便全都是因為放在了“攻心”的基礎之上,至若他究竟能否得城,這後一半的計謀是否可以實現,卻就與攻心無關了。
任你如何運籌帷幄,智計百出,沙場爭鋒,決戰神父,歸根結底最終還是要落到“力取”之上!
......
張羨率千人出城,行有四五里路,勐聽得一聲炮響,一彪軍馬從西南方殺出,直抄其後,斷了他的歸路。
張羨大驚失色,急忙轉馬來看,但見一杆大旗豎在這支軍馬之前,其上斗大的一個“周”字,迎風招展。
大旗之下,一個面目兇惡的將官據馬而坐,手執長槍指點張羨,仰天狂笑:“長沙張羨,可識得乃公周泰乎?”
事已至此,不須多講,張羨心中明白,這一番必是中了揚州軍的詭計。他又惱又驚,心道:“樊令、趙任誤我!”面上卻是強作鎮定,也不答話,只是催馬回入軍中,一疊聲地下令,改變陣型,試圖退回城內。
周泰豈容他就走,眼看強敵中計,他樂開了懷,提起長槍,招呼左右,厲聲呼喝:“徐將軍神機妙算,楚人已中計矣!”
“眾將聽令出營前,俺在徐將軍的面前立有軍令狀,絕不放半個楚人回城!弟兄們,且隨俺衝上去,將這些楚人殺個乾淨!”
他麾下的兵馬以揚州軍為主,揚州乃是吳越之地,而荊州則是昔日楚國的疆域,荊楚與吳越同在長江流域,上古以降便紛爭不斷,即便兩漢也是互相敵視,身為九江人的周泰深知此點,故而直接便以“楚人”呼之,以喚起兵卒們同仇敵愾之心。
這話果然奏效,無論將卒一時間人人紅眼,震天的殺喊聲中,除了周泰引親軍兩百人坐鎮中軍之外,其他人皆爭先恐後地殺向敵陣。
醒悟中計之後,張羨方才如夢初醒般的匆匆改變陣型,縱然軍馬再是精銳,也難免會產生一點混亂,揚州軍的衝陣速度太快,頓時亂成一團。
兩支兵馬方一交戰,西面又傳來一陣如雷蹄聲,周泰心中一動,循聲望去,沒過多久便見一面“黃”字將旗於乎出現,登時大喜過望,笑聲愈發洪亮:“黃將軍也趕到了,敵將張羨,你已被我軍數萬人馬團團圍住,既已中伏,還不速速投降?可繞汝一死!”
......
這邊黃忠與周泰兩員勇將夾擊張羨,那邊魏延也已帶了五千人馬從湘水對岸迂迴到了臨湘城的西北方向,以防漢壽的文聘援軍,而另一邊的徐方,則親率六千揚州士卒,出了西營門直向臨湘城撲了過去。
他們這幾人雖然兵分三路,其實都是為攻克臨湘而來,雲梯、投石機,衝車這些攻城的器械自然帶了不少,這些時日在城外更又製作了許多,早已準備的極為充分。
來至臨湘城下,擺開陣勢,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聲聞數十里。或施弩車、投石機,衝車撞城,積弩亂髮,失下如雨。
時夜雲層集,夜風漸大,吹動城樓,會殺伐聲,轟響振地。
徐方率領的天軍本部原就是累捷之軍,百戰之師,再加上先克湘南,後取醴陵,膽氣士氣益壯,況此時又處在上風,自然人人奮勇,各個當先。
若有神祇於雲端俯瞰,便可見此時長沙的平原上處處烽火。
東面營中,四面楚歌,數千人將趙任部團團圍住,正一點點地不斷吞噬;
野外之上,黃忠、周泰左右夾擊,打的張羨節節敗退,直其湘水敗退;
至於最中心處的臨湘,徐方立在弓失可及之處,不避不讓,親自擂動戰鼓,督部強攻。
未至天明,營中先傳來捷報,入營的臨湘軍馬被盡數殺之,趙任戰至力竭終被生擒,而至晨光熹微,野外又傳來捷報,已成功驅敵入河,連殺帶淹,敵軍死傷無算,俘千餘人,擒長沙太守張羨及十餘將官。
先後兩個戰場都已告捷,諸軍聚會城下,兵分三路,圍城三重,攻勢越發勐烈。
此時臨湘城內的守軍在兵力上已處與劣勢,又無重將坐鎮,在看到張羨、趙任等被帶至城下示眾之後,軍心愈發潰散,抵抗愈發無力。
至日正方中之時,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後,長沙首府陷落!
當徐方帶領諸將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城內時,正好魏延的軍報送來,說漢壽的文聘援軍來到,總數約有過萬上下,目前他剛和敵人的先鋒開始了小規模的接觸。
“來的正好!”
不等徐方回話,周泰已仰天狂笑,昂然出列:“末將願引本部前去迎敵,為我揚州再立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