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王政卻有了。

從一開始的為「求生」而戰,到為求一處立足之地而戰,再到為求安穩立命二戰,最終在建安元年的最後時刻,在經過戰火的磨礪之後,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從困境到脫困,從臨敵到克敵之後,如今王政的抱負已經今非昔比。

他已經不再只是眼看一地,而是確確實實的心懷天下了。

或許也可以說,接近四年的不斷打磨,終於讓一個原本在本質上的小人物、普通人,被光陰雕琢成了一個心性成熟、日趨大氣的領導者。

也正是因此,此時的王政才是真正意義上有了心懷天下的資格和底氣。

......

十二月初,王政行文各地,召集各郡、諸翼的文武重臣們齊聚壽春,開了一個大型的軍事會議。

這項軍議的產生原因是因為北地紛爭終於塵埃落定,袁紹攻陷易京,公孫瓚於望樓引火***。

按照原本魯肅的獻計,這時王政應該派遣使者前去送上賀表,與袁紹結好,釋其猜忌。

當然,最好是假臣之,更要主動建議袁紹稱帝,如此一來,袁紹接下來南下的可能性必然大大降低,王政的勢力集團又能獲得一段休養生息的發展期。

但權衡再三之後,或許是因為內心的自尊和驕傲作祟,王政其他都按計行事了,卻沒有選擇去做袁紹的小弟,哪怕是表面上的。

不知是否是這一步沒有走的緣故,出使河北的使者未盡全功,袁紹收了賀表,納了禮物,但並未同意揚州結盟的提議...

雖然這並不代表冀州軍接下來就一定會大舉南下,但王政卻不得不做好迎敵的準備了。

而根據郭嘉和禰衡等人的分析,袁紹這兩年其實和王政一樣,也算是窮兵贖武了。

當然因為老袁家家底夠厚,冀州的底子也遠非徐州、揚州可比,所以可能對方不會出現缺糧的情況,恢復起來也會很快,但不管如何,如果要大舉興兵南下,中間起碼需要半年時間的準備。

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會在建安二年的六七月份,至遲也不會超過秋季,秋主刑殺,且天氣涼爽,馬匹肥壯,又剛好是麥熟時節,可謂是作戰的最好季節。

換而言之,王政集團也還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備戰,召開軍議的目的,一方面是讓麾下眾人也對此事做好心理準備,厲兵秣馬,另一方面,便是在有可能出現的大戰之前,將其他問題解決。

比如廬江和九江兩地,目前殘餘的袁、孫餘孽,雖然數目不多,但還會時常出現小規模的交鋒,王政要求必須在年內徹底掃清。

比如之前王政就傳過命令給江東各地,凡是在戰中,城牆有受到損害的,加緊修繕,當時給了他們一個半月的時間。這也到了該遣人去檢查的時候。

比如目前尚未克復的江右四郡,會稽、豫章暫時可以先不去管,但是丹陽和吳郡這等既在地理位置上對廬江、九江構成威脅,又有孫家殘餘勢力和山越聯合的可能,那麼就必須要在明年六月之前解決,免得到時候出現腹背受敵的危機。

王政既然表明了態度,這些要求自然沒有商量的餘地,吳勝等人自是要拍著胸脯保證堅決完成,不過順帶也提出了自家的要求。

既然不久之後會有大戰,那麼糧食、軍械這些是不是得安排下?

這個話題

一開,所有人幾乎紛紛都開始叫苦,也不管自家是否真缺,畢竟沒有人會嫌城中的存糧多,更沒有人會嫌軍中已有的軍械儲備多的。

糧食好說,荊州借給徐州的四百萬斛糧,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陸陸續續皆已運來,除了用作糧種、賑濟窮苦百姓的之外,剩餘的還有甚多。王政當即便讓張昭和左右司斟酌各地的不同情況,或增或減,調配分發下去就是。

但是軍械就有點麻煩了,天軍之前在武裝和器械上一直不足,後面得了徐州之後好容易過了一段富足時日,又因為攻北海,下豫州,滅孫策,克袁術等數場大戰消耗大半,盔甲兵器尚還好些,守城攻城之類的器械庫存早就沒有了。

這方面揚州方面倒是有不少,王政便安排從這裡調去徐州和泰山,畢竟若是袁紹南下,曹操也有很大可能趁機發難,這兩處便是前線重點。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兩州之間船隻來往不斷,晝夜不捨,幾處臨江的縣邑港口登時不堪重負。

眼見運輸繁忙,王政又與張昭等人商議,打算等忙過這一陣,就把兩地的水路也給重新地整理、疏通一下,畢竟徐州與揚州之間雖也可走陸路,但效率肯定不及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