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窮兵贖武的後果(第2/3頁)
章節報錯
陸績話裡說的是壽春,實則暗指整個九江。
因為若單是壽春無糧其實不是問題,揚州水運發達,壽春又在郡內中心,處於四通八達的位置,若是其他郡縣有糧,直接調配過來便是,還有什麼必要專門提上一嘴呢。
而如今的問題,恰恰是九江也沒多少餘糧了啊!
之前攻伐徐州本已讓揚州元氣大傷,好容易恢復一點時,又碰上了孫策作亂,加上汝南郡那邊還時長需要揚州這邊給與支援,援兵送糧,這兩年的揮霍下來,其實已是到了一個捉襟見肘的境地了。
當然,爛船還有三分釘,若是如之前一般,城內只保持兩萬之內的常駐軍馬,其實還勉強可以支撐,如今數字翻了接近一倍,陸績便敏銳的察覺到,這樣下去,壽春可就吃不消了。
聽到這話,王政陷入了沉吟。
這四萬人馬聽起來很多,其實天軍本部人馬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出頭一些,另一半有大部分是江東諸多戰事中的俘虜和降軍,之前的壽春冠軍起碼佔了一萬。
而對於這些兵卒,王政是有想法的。
江東之戰,其實分為兩場,一者廬江,一者九江。
在廬江郡與孫策正面交鋒,天軍的損傷其實不小,前線諸城如舒城、合肥,六安等地,多次經歷鏖戰之下,原本的駐軍可謂十不存一。
相反,在爭奪九江的過程中,其實算的上是兵不血刃,攻守雙方几乎都沒多大的損失,而成為壽春之主後,為了拉攏梁剛、李仁、李豫這些本地的軍方,王政除了將袁術的嫡系南軍改變過一部分交給甘寧統帥後,大部分的降軍建制都沒有動。
但是現在不動,不等於永遠不動,一萬多未入系統的人馬放在身邊,他們的將官也大都沒入系統,這樣的情況下,王政怎會容忍,自然是要找機會統統改編一番的。
首先,在走慣了精兵路線的王政眼裡,這雜七雜八的兩萬人馬是肯定不可能完全留下的,他只准備把體魄強健,表現勇武的那些人留下,其他不堪一戰的全部撤銷,而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足夠的人手去選擇,去甄別...
在這樣的改編過程中,其實也需要有足夠的力量去監督和控制,畢竟在亂世末年,招兵不容易,其實裁軍同樣有著風險,所以又需要保留足夠的兵馬在旁震懾。
也就是說,按照王政的計劃,目前兩萬揚州軍不能動,而兩萬徐州軍卻也不能走...
結果現在陸績丟擲的這個「餘糧不足」,卻是把他給難住了。
沉吟許久,王政望向陸績問道:「依你的判斷,城中存量還夠用多久?可能就近籌措?」
「稟州牧,當初袁術遠征汝南時,不僅帶走了官倉的存糧,還將壽春附近的幾處縣邑存糧掉了大半,」
陸績先打消了王政後面那句中的妄想,旋即說道:「如今城中的存糧不僅要供給軍需,按照遵照州牧的令旨,還需得撫卹百姓,以眼下的消耗速度來推算...」
「至多還能支撐一個月。」
一個月?
王政連連搖頭,轉向張昭問道:「張公,徐州那邊可能調集一些過來?」
聽到這話,張昭只覺一陣牙疼,忙不迭地道:「主公,我徐州連連戰亂,早就民生凋敝,若非去年主公明見,劃彭城國為屯田重地,恐怕連今年的北海之役都未能支撐。」
「如今官倉、民間雖有餘糧,卻也談不上富裕,最多供其當地所需,對於壽春這邊,恐怕是愛莫能助。」
王政不過隨口一問,其實也知道徐州指望不上。
揚州多年承平,尚且因為兩年內的三場大戰不堪重負,要知道徐州近年經歷的大戰之多可謂有過之而不及,底子只會更虛,倒也沒有多少失望,默然了片刻,視線重新落到了陸績身上:「那公紀的意見是?」
「大戰才過,人心思歸,眼見年末,想必將士們也想過年,城中糧食又不足夠。」
猶豫了會,陸績道:「依臣的意思,州牧若是沒有別的安排,不如先將徐州的將卒們遣返回去。」
偷覷了眼王政的神色,又說道,「當然,如今境內各地原有的駐軍損失不小,地方上也不能沒有強軍接防,州牧若是為此而擔憂的話,援軍倒也不必全部遣返。少留下一部分,城中再緊一緊,大約也還是可以堅持到開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