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咱們要成為連襟了(第2/3頁)
章節報錯
郭嘉道:“陳復勾連曹操一事,即便沒有證據證明陳氏參與其中,可一筆寫不出兩個陳字,自然見疑於主公,主公召臣前來,想來也是如何解決此事。”
“正是如此。”
王政連連點頭,探身問道,“奉孝,以你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理?”
“臣先請為主公分析豪強之何為豪強。”
“先生請講。”王政洗耳恭聽。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蓋其豪強,自古有之。”
“木生於土,故此茁壯;鳥之有翼,故能展翅。蓋此豪強何以得勢大,何以綿延自古不絕?無非有兩點原因。一者,其家有財有名,有供其稱雄的資本,便如木之有土。二者,世代生長本地,有宗族朋黨之相助,正如鳥之有翼。既有財,又有人,於是,小者鄉曲之稱霸,大者聞名於天下。
“若天下太平,此兩種人或會相安無事;一旦鼎革之時,其必趁時紛起,割據自立。”
說到這裡,郭嘉神情一肅,一字一頓地道:“如戰國之信陵,漢初之郭解,今日之汝南袁氏、下邳陳氏,皆此類也。”
“所區別者,不過是袁氏名望更高,自然野心更大,志在天下,問鼎中原,後者勢力弱些,野心便小些,求得不過是個盤踞徐州,表面上依附強者,藉此維護家門不墜。”
“景帝年間,吳楚七王之亂,周亞夫為太尉,平反事,至豫州而得劇孟,大喜過望,說道:‘吳國與楚國舉大事而不求劇孟,吾知其無能為已。’天下騷動,得一劇孟,如得一侯國,由此可知,西漢時的地方豪強,其勢實已至能影響天下走勢的地步了!”
聽到這話,王政眼中厲芒爍閃,突然微微一笑:“不知漢景帝聽到周亞夫此話時,心中作何感想?”
“景帝作何感想為臣不知,不過主公當知後來其子漢武帝登基之後,便殺遊俠郭解,誅其族也,為何?”
“解布衣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以武犯禁,罔顧國法...”
王政沉聲道:“長此以往,政令律法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如此大逆不道,若換成本將,亦不得不殺郭解,不得不夷其族,以此警示天下人。”
“主公說的不錯。”
郭嘉頷首道:“太史公曾有言道: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無論豪暴亦是遊俠,究其根本皆‘地方豪強’是也,所不同者,遊俠好名,尚有‘俠義’可言,而豪暴不僅好名,更好逐利,眼中只有成敗得失,毫無“忠義”可言!”
“奉孝的意思是?”
王政聞言劍眉一挑,這是建議他現在就要對陳氏下手嗎?畢竟講俠義的豪族漢武帝都不能容忍,那陳氏這樣只顧自身利益的豪族自然是更不能留了!
卻見郭嘉微微搖頭:“主公,臣以為此時戰亂方歇,如陳氏這樣的巨族,不宜妄動刀兵。”
“不動刀兵?”王政聽出意味了,“那動什麼?”
“臣仍請以前朝之事為主公講之。”
“請說。”
“漢初,地方郡國多有富豪,或為六國舊貴族後,或為功臣、大吏家,亦有商賈富人,以及豪傑兼併之家。此等人,或憑世代名門顯貴,或憑山積財富,或人多勢眾,一族數百家,盤踞郡國,橫行鄉里,勾結官員,兼併田地。給地方治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產生了種種惡劣的影響。
“為了扭轉局面,加強控制,先是漢高時,遷齊地諸田、楚國舊貴及諸功臣家至長陵,徙關東豪家入關內,數至十萬戶。至漢武,又再次大批地遷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者至茂陵、雲陵,當時被遷徙者,其中便有徐州當時的強宗大族,有些甚至被遠遷至數千裡外的會稽,並更下令,嚴禁豪強聚族而家。一族幾百家,打散開來,分別安置。”
“漢武遷徙豪強之前,時有名臣主父偃言諫言:‘天下豪桀兼併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不誅而害除,誠哉斯言!徐州地方,如彭城、琅琊、廣陵等地豪族經受戰亂,多有摧毀,這也是主公能順利掌控徐州的原因之一,但是唯有東海和下邳,如陳氏這般根深蒂固的豪族卻是不少,若能將之解決,則徐州再無隱患也。”
“依臣之計,不如便就效仿主父偃的故計,等到一個合適的時候,將他們全部遷移至兗州。”
“如此以來,其便成了無根之木、無翼之鳥,勢雖強而無根,不足懼;力雖大而無翼,不足憂。‘不誅而害除’,正為此也。”
把東海和下邳的豪族悉數遷移來揚州,的確是個辦法,只不過...
王政略有猶豫:“如今本將才得揚州,剛退強敵。即大舉遷徙地方豪族往來此地,似乎不太合適吧?”
如果因此反而更引起了地方的動盪與不安,反而不美,西漢時的遷徙豪強,不也卻是在平定天下之後才展開進行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