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雄辯之士周公瑾(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表生平閱人無數,可如周瑜這般風雅個儻的人物卻也是頭一遭見,一邊心中暗贊不已,一邊轉向魯肅,畢竟此人才是正使,隨口問道:「三位來我襄陽,可是為借糧而來?」
魯肅點了點頭,正要說話,一旁的周瑜卻微微一笑,大言不慚道,「不光是為借糧,也是為保得荊州一方太平!」說著,對劉表拱手道:「公豈不知,滅頂之禍就在眼前!」
劉表聞言一怔,還未說話,左側一個武將卻是聞言大怒,不顧風儀便直接站起,指著周瑜叱道:「放肆!」
「如此造謠惑眾,妄言欺君,莫非以為爾等是揚州的官吏,我荊州便打不得麼?」說著便對殿外高聲喝道:「來人,將這豎子給我拿下,綁了出去先抽五十鞭子!」
「不可!」
那武將話音剛落,卻聽另一邊一個文官急忙站起,「蔡將軍,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何況劉公之前與徐州牧尚為盟友...」
「且先聽他分說下去,若有妄語,再罰不遲。」
「有什麼好說的!」
那武將正是蔡瑁,聞言冷哼一聲,「王禦寇私起戰火,窮兵贖武,導致民生凋零,咎由自取,關我荊州何事?如今遣使來此求糧,居然危言聳聽,譁眾取寵,真是膽大妄為。」
「若不施與懲戒,如何以正視聽?王佐吏不必多言。」說著,再一次轉首進殿計程車卒,惡狠狠地指著周瑜道:「來人,即將此人綁了出去!」
「喏!」
眼見士卒們便要上前擒住周瑜,魯肅大急,正要說話,卻見公孫豎已是挺胸出列:「持刀弄棒,威威喝喝,嚇唬誰呢?」
「想你荊州使者,數次去我揚州,我家將軍如何殷勤,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待你們使者的情誼,不可謂不深重!」
「如今呢,俺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遠來襄陽,你們不殷勤接待也就罷了,竟將俺們空閒投擲,居然見也不與相見,如今好容易見了面,還偏在外頭擺放下士卒,擺下士卒也就算了,入了你們的殿內,你們還又吵吵嚷嚷,喊打喊殺,如今還要以刀棒對待...「
說著,顧盼左右,又轉向主位的劉表,攘臂嗔目,厲聲喝道:「俺雖匹夫,亦聽過劉荊州素來仁厚知禮,樂善好客,怎地,這就是尊駕的待客之道嗎?」
「你這廝...」
蔡瑁愈發生氣了,正要發作,卻見主位上的劉表突然擺手說道:「德珪,稍安勿躁。」
眼見蔡瑁悻悻落座,方才側目周瑜三人,微微一笑道:「適才吾臣下所言,是為戲耳,三位幸毋見責。」
目光又望向周瑜身上,見他神清氣爽,面容平靜,全然不見半點彷徨侷促,似乎絲毫沒受方才風波影響一般,不由印象愈發好了,溫言說道:
「你叫周瑜?吾聽說廬江周氏有一後生,亦叫此名,不知?」
自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便實行二名之禁,後面雖然光武帝劉秀雖然復興漢室,但這種規定卻依舊被繼承了下來,更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導致東漢甚至後面的西晉無論高低貴賤,皆以單字取名。
而若是單姓再加上單名,便經常會出現人名重複的情況,這也導致漢晉時期,時人自報家門,一般會加上自家的籍貫,以免出現誤會。
周瑜不卑不亢地回道:「稟劉公,在下正是廬江出身。」
「原來你便是公瑾世侄,難怪有此軒昂氣宇,湛然若神。」
劉表的神色愈發和緩了,連連點頭:「賢侄方才說我荊州滅頂之禍眼見在即,不知其中何意?」
對方既然客氣起來,周瑜也不介意先說幾句好話,「瑜一路南下,途經數郡,皆土掩白骨
,荒草雜生,生民之可憐不幸,讓人淚下,惟進得荊州,卻見商船絡繹,百姓人人面有喜色,又有那學館啟蒙幼童,讀聖人儒經,聲聲入耳,足見劉公治政有功。」
聽到這話,劉表面有得色,嘴上卻謙虛起來:「賢侄過譽也,荊州能有今日氣象,無非是敬天子,愛黎民,王州牧若也這般行事,徐、揚二州亦能安然太平。」
「然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周瑜微微一笑,「境內太平,境外卻有狼子野心之輩,時刻覬覦,這便是在下今日與魯徵事同來荊州的原因,不僅是為揚州百姓求取糧秣,亦為劉公排解憂難而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客的目的各有不同,如張儀、蘇秦者為的是謀取富貴,而如子貢者,為的是排難解紛。
這時右側又有一荊州文吏站起,嘲笑說道:「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你這是在以子貢自居了,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子貢辯智而魯削,的故事麼?」
相比謀取富貴的縱橫家張儀、蘇秦,排難解紛的子貢在儒生心中的形象要好不少,不過子貢人生最大的汙點便是在齊國攻魯時,不論他如何遊說,齊國人只是堅持一個極為簡單的觀點,您說得很有道理,然而我們要的是土地,不是要聽您的道理,最後大舉攻魯,直到都城十里外,重新劃定兩國邊界。
這個故事後面被韓非子引入《五蠹》,稱「子貢辯智而魯削」,所謂的機智善辯根本不是保全國家的方法,只有提高自己的實力才是生存的正道。
周瑜聞言笑了笑,問道:「請問閣下是?」
那人傲然回道:「侍中龐季。」
「原來是說降江夏賊張虎的龐先生。」
周瑜點了點頭:「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這是韓非《五蠹》中的話。韓非在後邊總結地說道:‘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儒生,也是他所言道的‘五蠹,之一。」
「我久聞先生的大名,乃荊州名士,文名四方,若按照韓非的‘五蠹,來說,那麼先生亦位列其中,先生所學儒家經典,所師聖人之言,亦皆無用也,先生認同韓非子的「子貢辯智而魯削」,莫非也贊成其的看法,儒生乃五蠹之一麼?」
龐季啞然。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