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宣國威靈之器,獵夷虜侯之才(第1/3頁)
章節報錯
到此時,禰衡自然也明白了王政今日這番舉動的良苦用心。
不過看出也無妨了。
如今禰衡心中充盈著的皆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動,對郭嘉的那點嫉恨與不滿早已煙消雲散,自也任王政牽著去了。
兩人來到郭嘉席前,王政也不多廢話,只令婢女斟滿酒杯,先與郭嘉對飲兩杯,旋即笑道:「奉孝於今年三場大戰屢獻奇計,對我徐州功莫大焉,無需贅言。」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你與正平,本將視為左膀右臂,皆是不可或缺,只盼咱們君臣三人,攜手同心,共圖王霸之業,成就萬古之名。」
郭嘉聞言笑了笑,卻不介面,反而先澹澹瞥了禰衡一眼。
他自問對禰衡已足夠尊重了,今日甚至還帶頭助王政替其圓場,王政希望他二人能攜手同心,其實在郭嘉看來,大家同殿為臣,若能和而不同,相敬如賓便已算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而這...
主要是看的不是他郭嘉,而是禰衡能否識趣了。
禰衡自然也知道郭嘉這一眼的意思,事情進行到這一程度,便是衝著王政的面子,也該輪到自家先行表態了,當即舉杯,言辭懇切地道:「奉孝乃匡扶人國之士,此前衡多有失儀,還望海量汪涵,日後自當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
「衡敬奉孝一杯,請滿飲。」
聽到這話,郭嘉微笑著頷首道:「正平乃高賢雅士,吾亦久有共語之心,且共飲之。」
「請。」
一旁的王政見狀,也滿意地點了點頭,當即移步走向另一側的徐方。
不過王政來到他的席前卻沒有停步,只是笑著說道:「藥師,你我相識微末,本是手足兄弟,敬不敬酒反顯得見外了,待會兒你且留在宮中,本將另外備有家宴,咱們再好好痛飲一番。」
徐方自無不允,忙不迭的點頭。
王政這樣的態度,他不但答應,還很是高興。
要知之前收到吳勝傳信後,得知王政對「陳復一桉」極為重視,更是勃然大怒,即便如徐方這般沉穩的人也不由忐忑不安,唯恐王政遷怒與他,方才剛至壽春便主動請罪。
如今王政能說這番話,便表示依舊當他是自家人,徐方心中的不安頓時一空,一邊暗舒一口濁氣,一邊起身恭敬地目送王政往下一個席位走去。
這裡坐著的正是古劍。
若按軍職論,古劍其實並不算高,但是他乃是故去黃巾渠帥張饒的嫡系,天軍如今的中高層將官大部分都是青州黃巾的出身,說起來可都算是張饒的舊部,甚至王政自己也是如此。
有這一層的緣由在,加上古劍亦為系統英雄,此次安排的座次便十分靠前,可以說僅次徐方一人,更在黃忠之上。
王政先不急著給他敬酒,反而帶著欣賞的目光上下打量少年多時,旋即虎目突然一紅:「當初張帥便曾對本將言過:「古劍年少有為,可堪大用」,本將亦是寄予厚望,卻也不料你竟有今日之功...」
….
說到這裡,王政言辭不勝唏噓,感慨地道:「僅以數千健兒,竟能南驅兩千裡,由泰山而入豫州,先取宜祿,再破敵圍,後助徐方、吳勝攻破平輿,便昔日驃騎將軍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亦不過如此,除了借用班固的「長驅六舉,電擊雷震」之外,本將真想不到別的合適詞語來形容了...「
「得此大才,故覺欣然,然則追思張帥之明,卻又不免感傷。」
張饒之前的確曾在他面前誇過古劍,不過那會因為這是一個「無名小卒」,王政其實未曾真正放在眼裡,更別提什麼寄予厚望了。
只不過系統蓋章之後,自然一切大為
不同。
既然清楚了古劍的潛力驚人,王政自然要刻意籠絡一番,不僅為此要惺惺作態,甚至要主動去提一嘴死去的張饒。
而這一番舉動果然奏效。
從聽到張饒的名字的第一刻起,古劍便神情肅然起來。
越聽下去更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心中充滿了對王政的感激,這時就算沒有系統的存在,讓他去為王政赴死,估計也是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