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突圍(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段時間下來王政其實也將他和周暉的關係摸的差不多了,魏延是周暉之父周忠當日在京為官時收的門客,對於周忠自然很是尊重,但與周暉其實關係一般,並不算如何親重,魏延性格驕矜,骨子裡其實也不太看的其周暉,為其效力一方面是暫時還沒有更好的去處,另一方面也是看在其父親的面子上,若是遇見明主,自有改投之心。
眼見如此,王政自然刻意拉攏起來,魏延自然不會拒人千里之外,尤其是兩人一次切磋之後,清楚了王政的身手之後,魏延更是對其佩服的五體投地,如今已是惺惺相惜,很有些相見恨晚的意思。
相比當日魏延邁過周暉時的主動請戰,這一次王政卻沒有再次刻意用天賦扇動,便是想要看看魏延的本心如何,而結果也讓他很是滿意。
這其實就是一次真正的投名狀了。
而魏延顯然也是心中明白,所以才在感受到王政的目光後即主動踴躍請戰。
一旦王政真的成功突圍,便是不能獲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也可以成功北上前往六安和大部隊會師,那便算是脫離險地了,在擊敗孫策之下自然不會再返回舒縣,那他魏延呢,自然也不用回了。
當然,亂世臣擇主,不是輕易就能做出決定的。魏延看似表面上對王政的拉攏積極響應,彷彿王政沒費太大的力氣,內在裡他其實也是經過再三地考慮。
甚至嚴格來說,魏延其實是第一個被王政以懷柔手段收復且改換門庭的三國名人。
看看之前的幾個英雄吧。
潘章是被吳勝拉壯丁拉來的,于禁和張昭則是被逼無奈,郭嘉最慘,先是被裹挾,然後監禁,隨後王政禮賢下士了很久都沒起效果,最後不耐煩了,直接翻臉拿刀架在了整個陽翟郭氏的脖頸上,郭嘉才無奈順從的。
至於禰衡和黃忠倒是主動投效的,不過前者是報仇心切的無奈選擇,黃忠則是因為出身想要博一個機會。
相比這些人,王政在拉攏魏延上付出的時間和心力其實是最少的,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大凡一個勢力的發展,起步總是艱難,欲得人才,需要十分的費力。然而當這個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有了一定的聲望,再去招攬人才的話,相比之下往往就能輕易許多,比如黃忠的投效,就是在王政勢力漸固的時期,而郭嘉的最終服軟也是在其獲得許都天子的詔命,名義中已從黃巾賊洗白成了厲陽侯之後。
至於眼下,王政的勢力發展至今,已算是當世幾大強侯之一了,單論勢力,恐怕也唯有冀州袁紹還能穩壓他一頭罷了。
其二,其實也是王政的出身和用人了。
天下人盡皆知王政出身極低,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其用人也頗為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其麾下最出名的幾個武將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草芥黥首,如大將徐方、金餘、吳勝、黃忠、古劍等人,連文官裡其實也只有一個張昭算是出身還湊合的。
而對於魏延這樣的人來說,這反而是最為吸引他的一點,周暉如今固然還算重視,可魏延心裡清楚,那是其目前無人可用罷了,真有一天讓其成事了,八方來投的時候,自己的出身便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這也是當日周忠死後,魏延沒有就近選擇兗州牧曹操的原因,那裡更沒機會了!
王政站在城頭,魏延跪拜旗下,兩人視線相對,同時心領神會,只要此戰最終獲勝,魏延便會成為王政的彀中人物,而徐州又將會再添一員虎將。
若是不能成功突圍那這樁話題,那暫時不需再提了,畢竟王政依舊還要留在舒縣,便要考慮周暉的感受,只當魏延此次的主動請纓,是為求殺敵立功罷了。
王政需要魏延的投名狀,魏延也一樣需要王政的投名狀。
而王政的投名狀,就是此戰必須獲勝!
......
將旗颯颯,風高雲重。諸將挺立城樓,遠望城外的孫策軍。
孫策似乎預感到了王政必會有所動靜,有條不紊地調動了一隊隊的軍隊,或前或後,或疏或密,緩緩擺開了隨時可以應戰的陣勢。
同時,也從四面八方而來了不少人馬,匯聚在孫策軍陣地的外圍,或者掩藏在山下,或者隱蔽在林中。有的策馬遠走,有的步行潛伏。
這些信使,一些來自吳勝部,一些來自九江的袁術,他們所帶的,都是最新、最急的軍報,但是卻因孫策軍的收縮防守,一直苦於尋不到道路可進入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