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龍舒(第1/3頁)
章節報錯
龍舒縣,以古群舒之一的龍舒古國為名。
古龍舒國見諸文獻最早的要數《左傳》,文十二年(前615年),群舒叛楚,隨即先後為楚滅亡,成為楚邑,祖龍之時行郡縣制,只有舒縣,未有龍舒。
至楚漢爭霸,高帝混一宇內後,在高帝十一年(前196),方於楚舊邑設龍舒縣,初屬九江國。
文帝十六年,改屬淮南郡,其後至武帝元狩二年,以九江南部地區組成廬江郡,龍舒縣再改屬之,延制至今。
整個廬江郡東西地形迥異,東面基本都是平原,河流縱橫,西面卻是多山地形,龍舒更幾乎便是一座山城,西北面是境內的天柱山脈,西南面乃是坐落豫州、揚州、荊州三州交接的大別山脈,隔峰對望的便是荊州江夏郡。
故此,不同其他郡縣,龍舒可謂廬江境內唯一一個四面環山的城池,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當初劉勳在皖城被孫策擊敗後選擇逃離此處,本也正是看重此地據有天塹,易守難攻。
因為若是孫策從南面的皖城想要對龍舒發動追擊,其實十分艱難,山區道路難行,唯一一條官道也是年久失修,不僅騎兵難以長驅直入,糧草和器械的運輸也是極大難題。
最好的法子就是繞一個大圈子先將北面的六安、潛縣這些地方拔取之後,再從北至南攻伐龍舒,不過若是這樣的話,又很容易讓劉勳提前察覺。
和王熊分兵之後,為求出其不意,率領兩千騎兵的黃忠也同之前的程普一樣選擇了從南向北,甚至為了保密起見,沒有選擇走官道,而是選擇了山路。
啟程沒多久他們便進入了山脈外圍的丘陵地區,高低起伏不定,雨水更是讓山路泥濘難行,若非麾下兵卒皆是二三階的騎兵,恐怕一路上不知要幾次人仰馬翻。
儘管如此,大片大片的雨水隨風亂舞,終究讓天軍行軍的速度因此減慢,兩百餘里的山路竟花費了足足四日。
眼見終於走出山區了,黃忠亦不由長呼一口濁氣,一邊踞馬遠望,一邊吩咐道:
“帶嚮導來。”
大軍深入異地作戰,嚮導不可或缺,所以在王熊準備突圍之前,王政便讓周暉專門從城中鄉民以及揚州老兵中挑選出來幾個廬江北地的出身,其中正好有三四個是龍舒人,分軍之前王熊便讓他們都隨了黃忠這一路。
不多時,兩三個鄉漢來到面前,剛欲躬身行禮,黃忠便擺手免了他們跪拜:“風雨之中,地有積水,不必拘禮了。”
他揚起馬鞭指向前方,溫言問道:“幾位兄弟,不知此處距離龍舒還有多遠?”
鄉漢中有一人回道:“稟將軍,龍叔城外有一條小河,離城約莫八十里,咱們下午便已過了此河,至於這裡...”
說話間的功夫他開始四處打量,此時已近黃昏,加上風雨飄搖,遠遠近近的山巒、丘陵俱都輪廓不清,入眼更是灰茫茫一片,不過畢竟是本地土著,看了好一會兒那鄉漢雙眼一亮,忙給黃忠指道:
“將軍請看,前面那山名叫敲羹山,過了此山離龍舒便只有三十里了。”
“敲羹山?”
黃忠聞言一怔:“此山名字為何如此古怪?”
那鄉漢撓了撓頭:“這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意思咱也不知。”
黃忠不是本地人,那鄉漢則是草芥,自然都不知道此名得於羹頡侯劉信,且龍舒相最初亦是屬於他的封地。
劉信是劉邦長兄劉伯的兒子,早年貧賤之時,劉邦常寄住在劉伯家裡,單是一人寄住倒也罷了,他還時常呼朋喚友,邀請一些狗肉兄弟一同來家裡吃飯。
久而久之,劉邦的長嫂,劉信之母便很是嫌棄,於是每當劉邦與客人一來,就假裝羹湯吃完,故意用飯勺碰刮鍋邊發出聲響。
這等情況下,那些賓客哪還不知什麼意思,紛紛識趣離開,劉邦因此對大嫂暗生怨恨。
後來劉信跟從劉邦投身軍旅,屢立功勳,結果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唯獨不封劉信,最後還是“太上皇”劉煓開口,才勉強給了個羹頡侯。
羹頡本乃是山名,卻位於河北冀州,與劉信的封地相隔十萬八千里,且兩漢從無以山名為侯的封號,故此後人大都認為劉邦是藉機諷刺當年劉信母親用飯勺刮鍋邊逐客的舊事。
所以劉信的這個“羹頡侯“其實算是受母連累,更不太好聽。
敲羹山卻是全然相反。
劉信得了封地龍舒後,興修水利,阻河築堰,發展農耕,又加築烏羊、槽牘堰,謂之“七門三堰”,灌田足有八萬餘畝,算的上造福一方,遺澤後人。
百姓感恩於此,便將縣旁的一座大山改名“敲羹”,既是表明劉邦給龍舒選了一位德才兼備的宗室,更意指劉信為他們開啟了生路。
“過了敲羹山便離城三十里了麼?”
黃忠思忖片刻,環顧左右道:“連日趕路,兄弟們都辛苦了,眼見龍舒便在眼前,且再加把勁,傳令,立即去去那敲羹山下,先尋個躲避風雨的所在,咱們略作休整。”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