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納頭便拜(第2/3頁)
章節報錯
其實周尚原本是不太看好王政的,原因便和徐州本地的世家一樣。
不僅僅是因為王政黃巾賊寇的身份,更是因為他如今所佔據的乃是徐州!
徐州自古便是四戰之地,以地形而論,僅有一面臨海,好比個扇形,底窄而面寬,三面皆有受敵的可能,所以無論徐州之主是陶謙、劉備,乃至於王政,其實都很難得到本地世家、士族乃至官員的忠心。
因為他們都覺得如果僅僅擁有一塊徐州,無論這個徐州牧是何人,都會有朝不保夕的危險!
若非王政得到徐州後兩次大舉進兵,西進泰山、北克北海,俱都圓滿完成了戰略目標,開疆擴土不說,更將徐州缺乏縱深的窘境稍作緩解,便是施以雷霆手段,徐州世家估計大抵還是不會從的。
因為徐州的位置確實太尷尬了,境內唯一險要便是彭城,而彭城一被擊破,即有可能全境淪陷,這一點,已被兗州軍和曹操充分證明了。
自古天下大亂時,青徐兩州最易形成割據,然而以此兩地自立者,卻罕有成事的。何也?
後人評價說:山東以自守則易弱而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誠哉斯言。
隨著王政的根基愈發穩固,到如今其實他身上的優勢,長處,已遠遠勝過了之前的兩任徐州牧了。
陶謙的缺點是什麼?年老德薄,且後繼無人!
劉備的缺點是什麼呢?實力薄弱,根基不穩!
前兩人的缺點乃是實際的問題,陶謙的缺點最為致命,幾乎難以改變,劉備的更應該說是弱點,只要給予他足夠的喘息時間,招兵買馬休養生息便可扭轉,只可惜無論是王政、袁術乃至曹操都不可能給。
而王政的缺點呢,其實自始至終也無非就是一個身份的問題罷了,這個在方今紛爭的天下,即使是那些經學傳世,自詡累世名門的世家豪族眼裡,其實也未必真的重視。
身份問題就是虛名問題,那不是他們最擅長解決的問題嗎?
當然,直到目前為止,王政只是缺點不大,但優點也還遠遠不夠讓那些世家重注壓上,甚至賭上家族前途的地步。
畢竟當今天下紛爭不休,英雄四起。究竟鹿死誰手,孰能知曉?
不過作為一介草芥,在得勢之後,年輕的王政沒有耽與享樂,不思進取,反而厲兵秣馬,積極進取,也算是彰顯了一番雄心壯志,不誇張的說,其實已被不少世家暗暗關注,更開始將他也列為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之一了。
周尚也不例外,畢竟識時務者為俊傑嘛。
他年少時便不慕功名,不好酒色,只熱衷黃老之術,認識左慈後被其贈與三卷道書之後一番廢寢忘食的學習,自覺望氣術修習有成,更極為相通道術的力量!
當望氣術告訴他王政乃帝王之名時,周尚便深信不疑,此時雖不說將王政視為真龍天子,但其身上的優點卻被周尚無限放大,缺點卻是直接忽略不計。
徐州王政,不到一年的時候,平定徐州全境、掩有泰山北海,年未弱冠,名聲鵲起。知兵善戰,能施仁政,有仁厚的美譽...
瑜兒欲仕明主,我廬江周氏欲擇真龍,這不就是現成的一位天賜之主麼?
關鍵是王政還能替瑜兒延壽,且這般急迫的前來拜訪,若不心誠,若不重視,何至於此?
故此,周尚方才才會出言試探,欲試王政對周瑜的真實心意,只不過...
周尚對王政越看越是順眼,卻不知王政表面溫和下的內心深處,其實從頭到尾卻沒把他這個無名小卒太當回事。
甚至認真說起來,若不是周尚表現出的醫術尚可,又是周瑜的叔父,既然三國演義查無此人,那就不是“沒太當回事了”,而是全然不放在眼裡了。
見王政無意把話題挑明,周尚微感失落,卻也不敢多番試探,以免惹起厭憎,又想起上次和周瑜的一番書房深談,因為孫策的關係,周瑜竟認為“仕王政為不義之事”,又是大感頭疼。
若是之前倒也罷了,周尚只是想讓周瑜不仕孫策便可,以免招來兇厄,英年早逝,斷絕了家族騰飛之望,可如今,既然自認洞悉天機
王政乃有大氣運的明主,周尚的想法自然變了...
為了家族,也為了瑜兒自身,他都必須讓其與王政定下君臣的名分!
讓廬江周氏也坐上天軍這條戰船!
只是...怎麼才能說服瑜兒改變心意呢?
思忖半晌,眼見王政有直接去看望周瑜的意思,周尚的眉頭不由緊縮:等會見完瑜兒,王政就要告辭了吧?
而他率軍本就是為了去解臨湖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