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鬼神難測之智(第2/3頁)
章節報錯
郭嘉頓了頓,側目問道:“黃郡、保曼兩方勢力如今便是在陳、梁二國,請問諸君,此二國據我下邳多遠?若是大軍出征,又需幾日?”
這個問題自然便要在場最有經驗的黃忠來回答了。
他亦是當仁不讓,亦走近壁前凝神看了一會,隨即道:“若由下邳出發,走陸路便要透過整個沛國全境,如是直線而行,不考慮輜重的問題,以我天軍素質,七八日足矣,不過...”
想了想,黃忠又補充道:“沛國雖是袁術勢力範圍,可北邊便是魯國,難保曹操不會佈下哨騎耳目,若要掩蓋聲息,避開沿途城池,卻是要饒走一些原路,恐怕便要十多日了。”
“黃將軍果是知兵之人。”郭嘉先誇讚了句,又問道:“那若我軍不馳援陳、梁二國,你覺得對方可守得住嗎?”
“守不住!”黃忠毫不遲疑地道:“豫州黃巾本就以為何儀,劉闢勢力最強,末將在荊州時便聽過此二人的名頭,相反,黃郡、保曼之流...嘿,何止主公不曾聽聞,便是末將之前亦是不知,想來不過庸碌之輩。”
“夏侯惇乃是曹操麾下大將,如今又挾大勝之威,吾料黃郡、保曼不僅守不住,更有極大可能一擊而潰!”
“那汝南呢?”郭嘉又問:“若讓夏侯惇再奪兩國,沛國亦難保全,最後便剩下汝南的袁術勢力了,黃將軍覺得曹袁兩者勝負如何?”
“這...”
黃忠有些遲疑不定了,畢竟以他之前的地位經歷,牽扯到兩大諸侯的交鋒,便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了。
便在此時,一旁的王政卻是斬釘截鐵地代為說出答桉。
“袁術必敗!”
這下連郭嘉都不由詫異地望了過去,似是甚為意外王政竟然如此肯定。
“那主公...”郭嘉問道:“袁術若敗,我軍援是不援,救是不救?”
“必然要救!”王政正色道:“若讓曹操統一豫州,再挾天子之名,必成心腹大患!”
“況且有此強敵虎視眈眈,窺視一側,我徐州境內安穩都不得存,本將又怎來餘力再去圖強外拓?”
“若是援助,如何援助,出兵幾何?”
王政沉吟了會,道:“從彭城、下邳分兵援助,至於人馬,以曹操麾下強軍戰力,起碼也要兩萬人不可!”
“兩萬人的軍糧,需得多少?我徐州去年一年的收穫,多半已經用在了北海國的戰事,所剩的糧草委實難以維持數萬人的遠征,不說兵疲,但這一條,就萬不可行。”
“便是湊齊糧草,若從彭城、下邳分兵援助汝南,千里之外必要糧秣轉運,途中便要浪費頗多,《史記·平準書第八》曾雲“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這樣算來,便是五百里減半,運一石糧食,道途浪費、用給民夫的消耗,至少就需要十倍於此。”
“故此。”郭嘉正色道:“我軍此時卻要出兵,卻不是去救援豫州黃巾,而要要趁曹操大勢未成之際,提前便做好糧草中轉的準備,打通一條輸送要道!”
“若來日真要參與曹袁大戰,起碼咱們要先掌握主動,保證進可攻,退可守!”
言之有理,王政頷首問道:“如何為之?”
郭嘉笑了笑,戟指點向地圖,緩緩說出三個地名:“寧平、項縣、宜祿!”
“寧平?項縣?宜祿?”
眾人同時望向地圖,大部分人交頭接耳,或是疑惑不解的,或是若有所思,而王政和黃忠卻是入神觀看片刻後,不約而同地擊節而贊。
“妙啊!”
若是從地圖上看,這三座城池恰好是在豫州的中心腹地,形成互為掎角的三角形狀,同時又有一條名叫邳河的大型水系貫其東西。
“寧平正好在陳國境內、而項縣、宜祿又位於陳國和汝南郡的交接處,這些地方距離汝南中心不過三四百里,沿途道路通暢,沒有山川關隘的阻礙。輕騎馳行,五日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