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海客談瀛洲(第2/3頁)
章節報錯
鹹溼的海風拂面吹來,夾帶著涼意,更是令人精神一振。
以馬鞭遙指眼前如詩似畫的美景,王政顧盼左右,長笑朗聲:“若非本將要諸君同行,奉孝,張公,你們整日伏首桉牘之間,哪能領略這般風光?“
眾人聞言,自是紛紛頷首。
此時前方朐縣的縣君、縣尉早已帶著一群人在那恭候,王政溫言拒絕了先去城內歇息的建議,只叫前邊引著路,隨後眾人沿著海岸線走過幾個鹽場、漁場,一路看了數個地點,最後轉到一處向內凹陷的海灣處。
相比較而言,這一處最好。面積夠大,海水不深,也沒甚麼大塊兒的礁石。不但平整,還方便防衛,離岸不遠有個小漁村,而隔海相望,便能清晰地看到臨朐島,距離不過十數里。
王政很是相中這個海灣,隨後徵詢了郭嘉和黃忠等人的意見,亦是一致稱好。
“船塢既然定在這兒,以後此地便是我軍水師的基地了。”王政隨口道:“朐縣這名有些拗口,作者君這等小學文化的要百度才知道發音,不甚爽利,改了吧。”
他金口一開,眾人哪裡會有異議,郭嘉便介面道:“朐者,彎曲、乾澀也,的確不太合適。”
隨行的縣君更是立刻湊趣介面道:“若得州牧親自賜名,乃是吾縣萬民之福啊。”
“哈哈。”聽到這話,王政笑了笑,思忖一會,卻是肚裡沒貨,始終沒想出什麼好名字,便指著大海道:“既是臨海,便叫海洲吧。”
這話一出,眾人沉默了片刻,在場之中除了黃忠都算是飽學之士,本來都預備好了一筐好話等著倒出來,只是萬萬沒料到王政給起了這麼個名字,實在平平無奇,誇無可誇。
畢竟不是人人都和趙宏一樣,對著東施也能吹成天仙,沒柰何,一群人絞盡腦汁半天,最終還是張昭率先捧場道:“此名甚好!”
“夫取名之道,無非形、意、合、念四者耳,海州之稱,一得其地方之形,靠海之城,二得主公寄意,此我水師之基,三有非凡意義,四與五行相合,可謂簡單兩卻兼四者之長,”
“此乃上上之名也!”
這番話出來,不僅黃忠、縣君等人瞠目結舌,連郭嘉這位自負才學的人,亦不由怔怔看著身邊的張昭,暗自欽佩不已。
好你個張子布!
真也難為你這麼短的時間便想出這些理由,當真是才思敏捷,兼還臉皮厚實啊!
這時那縣君也附和道:“州牧,吾縣如今既得新名,那這臨朐島便名不符實了,還請州牧復啟尊口,一併名之!”
目視前方,碧波倒映的樹影人身,雲映日照,接喋游魚擊起的海浪翻卷,水波漣漪,形成似真似幻的迷離畫面,王政心神激盪,想起自家穿越以來,不過兩三年間,卻已完成了前世半生都未成摸到過的階級跨越,從窮途末路,朝不保夕的草芥流民,到了如今擴有五郡之地,坐擁百萬軍民的一方強侯...
這樣的人生,豈非亦是如夢似幻?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凝視著波波海浪,王政笑道:“便叫瀛客罷...”
這次郭嘉終於搶到了先機,立刻朗聲附和道:“名是好名,詩更是好詩,瀛者亦是海也,和海州對應不說,還點名主客,一語雙關..主公方才所吟,似為詩的開頭,可有後續?”
王政哈哈一笑,卻不肯把謫仙這首詩的全詩念出,他有騎砍系統,又不需要靠此立身,隨口說出自是無妨,刻意賣弄卻是無謂,只是道:“地點既已選定,張公,回去你便儘快安排下邳的造船司搬到海州縣,待船匠集中就立刻動手,先搭建船塢、造船臺等等。”
“喏。”
說著話兒,王政登上岸邊的高地,四下望了望,又對著黃忠和縣君各自吩咐道:“船塢重地,需得嚴密護衛,漢升,到時候調五百人過來駐守,兩百人補充到瀛客島上去,縣君,把後邊小漁村的漁民盡數遷走別處,附近方圓三十里內,以後無論漁場、鹽場一律禁止。”
“喏。”
王政和諸人又繞著海灣轉了一圈,細細勘查一遍,黃忠有家學,提出幾條造船塢時需注意的事項,那縣君便一一記下。
這事都不用明說,水軍的船塢既然建在了朐縣...哦不,是海州縣,那未來此地在徐州的重要性亦必然大大提升,而船塢建造的過程中,他這邊肯定是要好好配合的,若是做的好了,前途自不用說,若是稍有閃失...亦不必多說了。
古人云:“預則立”,船塢、造船兩事,佈置了七七八八;接下來該遴選水卒。水軍才建,各方面皆沒經驗,規模不可大。幾個人商量了會兒,決定暫以五千人為上限,待陳皎帶著那群經歷過戰事的老卒回來後,再做調整。
目前儘量抽選沿海、臨江的土著,加上一部分擅使水的漁民,天軍老兵中有些通水性,會操船的,到時候也會先安排過來,不過為了保持軍隊的純潔性,王政提前已想好了,將官這塊,前期除了一個陳皎之外,接下來寧缺母濫,將官必須全為自家隊伍中的天軍。
便在海灣岸上,把正事兒商量完畢。勾勒清楚章程,剩下的便是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