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胸中隱甲兵(5K)(第2/3頁)
章節報錯
“北海國不會不堅壁清野。就算有漏網之魚,我軍可以徵得一二,但是如果數目不夠,又該如何?”
“這...”
王政也不同意;“希望敵人幫助我們解決困難,這樣的舉動太過冒險,是為無準備之仗。不可為之。”頓了頓,又側目于禁:“文則,可有什麼好法子?”
于禁想了想道:“將軍,咱們不如多制皮囊等物,這種東西簡單易做,不耽誤時間,且可以隨身攜帶,遇上河流,充充氣,就能浮水而渡。”
王政還沒答話,吳勝已插口駁斥道:“於將軍莫沒聽過“春寒”一詞?年光剛過,說是東去春來,可如今天氣依舊寒冷,江河便是化凍,江水依舊刺骨,你讓咱們的兒郎游泳渡河?”
“便是他們都有黃天庇佑,體魄強健,一兩條河能咬咬牙邁過,剛古劍說的,那北海國河流眾多,總不能一路折騰吧?”
“況且,咱們一時間從哪兒找足夠的皮子、氣囊?”
“即便這些都不是問題,別忘了,我徐州水軍少,他北海國水軍卻不可能少吧?我軍士卒過河,它的水軍趁機過來打,怎麼辦?用士卒的血肉之軀,去應戰麼?”
聽到這話,于禁亦是默然。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自古兵家,對山川險要都非常重視。總結渡河的方法,無論徒步涉渡(砍伐沿岸樹木,或者用布囊盛土,堆積水中,前後聚積,阻斷河流,然後士卒可以從上邊走過。)、浮游渡河(挑選擅長水性計程車卒,組建專門的浮水軍游過去。或者以羊皮為囊,以氣實之,綁在腋下,可以浮在水面上,藉助浮力渡過江河。先前提出用氣囊過河的于禁,就是說的這一種)、以及最常見的舟筏渡河,和搭建臨時的飛橋。
諸將唇槍舌劍,各種方法提了個遍,彼此反駁。堂上熱鬧一片,半天沒個定論。
“主公在上。臣有一策,可保大軍渡河無虞。”
卻在這時,一個清朗的聲音驟然響起,中氣十足,極其響亮,登時壓倒了諸將的辯論。
堂內登時安靜下來,眾人側目望去,正是方才歸順王政的郭嘉。
這是郭嘉第一次參加天軍軍議,他原本沒準備乍一出場便要先聲奪人,只是冷眼看了半晌,見眾人爭論不休,終於按捺不住,挺身出列。
“哦?”王政顧盼過去,百年見青年雙眸中盡是澎湃自信,登時心中一喜:“先生快快請將。”
“此計說來簡單十分簡單。”郭嘉環視眾人,從容一笑,說不出的瀟灑:“一字曰之避!”
“避?”王政愈發期待:“怎麼避呢,願聞其詳。”
郭嘉問道:“請問主公。此次攻打北海,是想要速勝呢?抑或慢勝呢?”
王政一怔:“何為速勝?何為慢勝?”
“速勝,長驅直入,旬月可定。慢勝,穩紮穩打,年內或有捷報。”
眾人不解其意,竊竊私語,吳勝忍不住道:“先生這話好生古怪!還用說麼?若能夠速勝,當然強過慢勝。”
說來奇怪,他向來和文儒不合,如禰衡、張昭等人,彼此間互相看不順眼,卻不知為何,當日在開陽初見郭嘉時覺得其十分順眼,綁來開陽時亦未曾對其太過失禮。
如今對方終於歸順王政,吳勝更是愈發熱情起來,竟是自然而生地喊出了“先生”這等敬稱。
王政心中一動,知道郭嘉不會無的放矢,笑了笑道:“我猜速勝與慢勝,定然各有優劣了?”
“主公英明。”郭嘉點了點頭:“速勝雖快,險。慢勝雖慢,勝在一個穩當。”
“臣先給主公講一講如何慢勝。首先,抽選精銳以為前鋒;隨之以馬、步、水卒的主力;並用萬人新卒做為後備,何處遇艱,即補充何處。如此,興兵動眾,旌旗蔽天,分兵三路,全線推進。
“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得一城,即守一城;守一城,即吞一城。北海國縱深千里,這樣的打法,慢是慢了點,但不會有後顧之患。隨時可以開戰,隨時能夠停戰。憑我百戰雄師,至少先立在了不敗之地。”
他當日在泰山也是見過王政軍隊的戰鬥力了,此言亦是經過深思熟慮。
“嗯,這是老成謀國之言呀。”王政沉吟了會,又問:“那麼速勝呢?”
“慢勝,需要軍卒最少五萬。速勝,只需三萬人足矣!”
郭嘉語氣裡洋溢強大的自信和說服力,一言一語間,已領眾將暗暗心折:“抽選騎、步精銳萬人,長途奔襲,直撲劇縣!”
“劇縣距離北海郡治平壽雖不算近,卻也不足四百里了,我軍繞開沿路堅城,突然出現在它的面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臣斷言,一戰可克其城!”
“既克其城,擒住孔融,再攻略剩餘各地,最多三月,臣料北海定矣。”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