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是沒有“然後”了。

王政這個氣啊!

萬分不甘之下,後面便帶著黃忠回府,王政當真是擺足姿態,更是魅力全開,一番刻意籠絡。

結果從中午磨到晚上,系統卻都再無反應,直到張昭來此,王政無奈之下,也只得暫時放棄。

當然,這半天的功夫倒也不是白白浪費的,起碼黃忠此行的前因後果,王政倒是理清了。

這位黃忠的確便是歷史上那位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黃漢升。

初平元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不過由於當時江南宗賊甚盛,袁術屯於魯陽,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於是便匿名獨身,單騎入荊州。

來到宜城後,劉表與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隨後定下了臼犯之謀,於當年秋天發動,讓蒯越派人誘請宗賊五十五人(《後漢書》載十五人)赴宴,將其全部斬殺,一併襲取他們的部眾。

隨後劉表趁勢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在這個過程中,黃忠作戰勇猛,尤其是攻襄陽時,更是立下大功。

當時的襄陽,正是由江夏二賊張虎、陳生擁眾據守,二賊生性兇悍,在劉表軍初至襄陽城下時竟主動出擊,想趁其立足未穩時先挫鋒銳,結果卻被黃忠單騎陷陣,連斬麾下三將,直接退回城中。

其後黃忠的表現更是誇張,三次攻城都的第一個衝上城頭,悍勇冠蓋三軍,見其這般表現,江夏賊寇人人膽寒,而劉表軍卻是士氣大震,竟是十日不到便攻克了襄陽外城!

挾大勝之威,劉表趁機派遣蒯越與龐季前往說降,張虎、陳生見事不可為,便同意歸降,歸於劉表部將黃祖旗下。

可以說,襄陽能得的這般輕鬆,黃忠居功至偉。

如此虎將更讓劉表大為欣賞,加上本就初來荊州,身邊缺人,便在初平三年,也就是王政穿越而來的這一年,劉表對黃忠破格拔擢,將黃忠從一個都伯連越三級表為中郎將。

如果按照這般軌跡發展下去,劉表當真對黃忠委以重任,那麼無論是劉表還是黃忠,兩人的命運都可能會截然不同。

劉表或許便不會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連區區一個交州都打不下來,而黃忠也可能會更早的名揚天下。

可結果是,劉表這邊剛剛封完黃忠的官,在其感恩戴德以為終遇明主的時候,卻有人將黃忠的最大短處告知了劉表,更認為這般越級提拔極為不妥。

黃忠的短處是什麼?

出身!

黃是荊州大姓,隨便都能數出不少名人,如黃祖,黃蓋,黃忠,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在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等八個黃氏郡望。

但同樣一個“黃”字,有的人是世家,如江夏黃氏,代表人物黃琬,曾祖父是尚書令黃香、祖父是太尉黃瓊。

有的人是寒門,起碼也算祖上闊過,如南陽黃氏,代表人物黃蓋,老祖宗黃子廉做過南陽太守,哪怕生活艱難貧寒,一出道便能擔任郡吏,再被考察為孝廉,升任公府。

黃忠的祖上是誰?不知道,查無其載。

那就不用問了,肯定是泥腿子麼!

這便是黃忠前半輩子為何默默無名的真正原因!

他的出身太低了,寒門都算不上!

而作為宗室後裔、當世名士、八駿之一的劉表,也認同了這個觀點,更立刻便後悔起來,不該一時衝動啊,給黃忠一個這麼高的官啊。

後面一番思忖,劉表又暗自慶幸起來,不幸之中的萬幸,如今這中郎將也不算很金貴了。

在兩漢的傳統軍制裡,中郎將其實是個很高的官銜,在將軍之下,卻在校尉之上,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

當然,到了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