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有客西來(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是看到王政已再次伏首案牘,似在專心致志地處理公文,糜貞張了張口,還是沒敢出言打擾,只得悻悻而去。
......
外事處理完畢,王政自然將心思放到了內事。
這便是徐州境內的礦產資源。
古人最重視鹽、鐵,金、目前官方記載的也大抵以此為主,除了加大開採的力度之外,王政這個後世人自然不會將眼光侷限於此。
除了這三者之外,王政之前出外巡查時卻曾在良城附近發現一座煤礦,回下邳後一番瞭解之下,才知道這方面之前的歷任州牧都沒有重視過。
詢問過禰衡之後方才知道,煤在此時的稱呼為石炭,其開採和使用更是自西漢便已有之。(《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
至於為什麼不重視的原因,一則是因為任何礦物在開採過程中本就容易出現傷亡事故,而煤本就是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被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便導致相比其他礦採,煤礦的開場難度更大,塌陷亦更容易產生。
而相比之下,採煤所得的利益卻遠不如採鐵、採金,故此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自然在此時不甚重視。
但如今自然不同,太平年月和兵荒馬亂的人命價值豈可同日而語?
而且近來流入徐州的流民愈發之多,王政正愁沒法安置呢。
故此,接下來他便準備對徐州的各種礦產先做個調查,到時候便可組織六面前去開採,更是多多益善,既然漢時已有了用煤的記錄,那除了自用之外,更可以運去他州,換去徐州相對來說比較緊缺的軍、民必需品。
而且目前投效他的幾大世家裡,無論是糜氏還是王氏、顏氏,都有自家的商路和關係,這便是等於自產自銷,獲利必然不菲。
除了這點之外,徐州大部分都是平原地段,相比一直被忽略的煤礦,其實鐵礦反而不多,而這反而是如今最為重要的,上關軍國大事,下系百姓民生。
接下來,王政不僅要將之前幾座被豪族侵佔的鐵礦逐一收回,更準備佈下嚴令,凡境內鐵礦,不僅要盡歸官有,更是一斤一兩不許出境半步,同時限制民間用鐵的數量,盡最大的量供應庫兵司使用。
在確立過官制,初步確定了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之後,王政又想到了經濟上邊。
不過這一點卻有些為難了,他麾下的謀士,無論張昭、禰衡都不擅此道,糜家倒是累世商賈,王政今日也問過糜芳的意見,回覆卻也讓他不甚滿意。
這下王政便只能靠自己了。
只是他思索了半天,卻驟然發現,雖然前世聽過無數的商業詞彙,理念,可真要自己來做出一套具體有效的章程時,實踐且不談,理論便先把他難住了。
......
歲旦的腳步越來越近。
除了給袁術送禮外,作為名義上的漢臣,王政自然也要給遠在許都的那位天子備上重禮,同時間,張昭的第二封信也來到了。
他已到了取慮,三日之內便能抵達下邳。
同時也告知了王政隨行的呂布方安排的使者,正是東郡名士陳宮。
這是什麼情況?
這讓王政不由心生狐疑,呂布既然許親,那便是大局已定,雙方接下來無非就是走些流程,自己準備聘禮,然後約定成親的時日,都是些形式罷了。
這等小事,卻要派遣麾下的第一謀士前來,是否有些大材小用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王政有些拿捏不準,找來禰衡、于禁徵求意見。
聽到呂布已點頭這門親事時,禰衡、于禁俱是面色平靜,似乎覺得這本是意料中事,而聽到這次訂親的使者乃是陳宮時,卻是面面相覷,和王政一樣大感意外。
禰衡思忖了會道:“主公,莫非是因呂布見主公大勝劉備之後,勢力越發穩固,加上眼見便要結盟,特遣重臣,以為重視,示好?”
“未必。”一旁的于禁卻持不同意見:“以末將看,以陳宮為使,應非呂布本意,倒有可能是陳公臺自家的主意。”
“哦?”王政聞言側目:“此話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