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入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裡應外合之下,形勢一片大好。
眼見四處城門全要落入自家之手,除了王政大感滿意之外,天輔軍的眾人也紛紛眼熱,立功之心登時變得急切。
攻下趙縣的首功自然是吳勝和其天誅營,徐方等人和天罡部也已有斬獲,我們天輔軍可還是寸功未立啊?
高雄自然是不甘卻也無奈,他分配的任務是防止漏網之魚走漏訊息,只得一臉悻悻地帶著一千人停駐在了城牆四周。
伍元呂德則在進入城內的第一時間,便帶著隊伍向著目標竄去。
作為土生土長的趙縣人,兩人在青州之亂前本也是住在縣內,對地形自然無比熟悉,於是立刻便尋了條近道,先向著軍營衝去。
佔據軍營,武備庫,糧倉,是天公將軍分派給他們的任務。
王政雖然沒有言明,但兩人已經做出了正確了順序選擇。
軍營是首當其衝的。
換做以前,他們或許會先奔赴糧倉,那幾乎是農民起義軍的本能反應了。
但是這段日子下來,系統的無形影響,王政的言傳身教,幾次的戰火洗禮,兩人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最起碼對一個軍人而言,這變化是積極的。
按東漢的募兵制度,天下的郡縣真正的常駐軍本來人數就不會太多,而常駐軍裡除了一小部分因為擔任成內外的巡查防衛緝盜這些工作的人,其他人平日本就有其他的謀生事情在做,當兵反而成了兼職。
這類人其實佔了大多數,而除了操練外,他們所有的兵器盔甲日常全都是存在武備庫,官方是不允許他們日常攜帶的。
每臨戰時,才會由軍需官去發放。
所以一般郡縣內的軍營和武備庫,相隔的距離都不會太遠。
這個情況王政不知道,伍元呂德也不知道,但是他們計程車兵裡很多人知道。
八年前的青州之亂時,這些人曾經攻陷過一次趙縣,對趙縣城內的防備力量,沒有人比他們更瞭解。
那一次,他們同樣入了城,只不過城門是靠著幾十萬人的滔天陣勢,嚇得當時的趙縣縣君主動開啟了城門。
而那一次也讓他們知道了,漢朝的任何城池,最大的難關,唯一的難關,只有城門。
一旦進城,就是一路坦途。
他們知道這個事實,卻不知道背後的原因。
任何一個王朝末期,都有著無數相同的缺點。
比如中央對地方掌控力下降,比如官方的行政效率緩慢,比如貪汙索賄以及軍政兩方沆瀣一氣後產生...吃空餉。
趙縣自然不會例外。
按東漢軍制,趙縣這種位置處於戰略要地的縣邑,是要比普通的縣邑的武備力量強上三成,最起碼要有兩屯以上的正規軍常駐。也就是按規制,此時縣內應該起碼是兩百人的武裝力量。
他們不但裝備齊全配備著強弓勁弩,更由不同的兵種搭配,騎兵,刀斧兵,盾兵這些。比起天軍這種目前全是步卒的隊伍來說,1比5都不誇張。
若是佔了地利,更是難啃。
青州之亂時,起義軍攻入趙縣時,卻發現了實際只有八十人左右,空餉竟吃了一半都不止。
而且大多不是老弱便是潑皮,他們不但無法起到任何阻攔起義軍的作用,反而會有很多人趁著城中生亂時火上澆油,趁機劫掠。
便有很多人把這個事情告訴伍元呂德,更是令兩人信心大增。
所以當伍元呂德從這些人口中知道這些訊息後,已經發現了戰機。
只要他們搶在城門失守的資訊擴散到軍營之前完成突襲,那麼他們面對的官兵,將是一支沒有準備也裝備不齊的抵抗力量。
還是一個編制不滿員的隊伍。
兩人沒有半分遲疑,更不敢有任何耽擱,幾乎是爭分奪秒的衝刺起來。
身後的兩千天輔軍同樣興奮的嗷嗷直叫,勇往直前。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天輔軍雖然沒入系統,但是整體和天罡軍相處,接受同樣的訓練,他們接觸最多距離最近,也是最容易發現變化的。
熟人變的更強壯了,行躺站臥變精神了,整個部隊的外在氣質一日強過一日,旁觀者整日看著,也自然開始了積極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