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馬馳騁,引動長弓,箭如流星。

論觀賞性,馬射絕對是一流的,英姿悍勇都在這一刻展示的淋漓盡致。因大明的主要敵人是北元騎兵,所以無論是兵部還是五軍都督府,都尤重馬射。

馬射一項若表現優異,有助於拉高武會試中的排名,反之,若馬射表現很差,哪怕是其他項處處第一,也會拉低排名。

可以說,馬射是至關重要的一項考核,決定著最後的武狀元人選。

登州衛千戶耿韋出場,縱馬飛馳,瀟灑地拿出長箭,搭弓引射,一發射出,箭飛五十多步,擦著靶子飛了出去,引起一片倒彩。

朱允炆看著這一幕,不由有些擔憂,對徐輝祖與鐵鉉等人問道:“朕聽聞那達慕大會上,瓦剌與韃靼騎兵射的是三百多步。朝廷武會試,只設五十步距離,尤且有脫靶之事,這是為何?”

鐵鉉張了張嘴,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詞。

沒錯,蒙古那達慕大會人家神鵰手都是三百多步,最強的達到了三百五十步,即便是最差的,也必然不低於百步。

大明只設區區五十步,在起點上就落後於人家許多,就這樣還出現了脫靶,實在是令人汗顏。

但問題是,瓦剌也好,韃靼也好,人家打小就開始騎馬駒,再大一點騎馬,從童年到青年,都在馬背上練習射箭。

反觀大明武舉人呢?

民間武舉人很難擁有一匹屬於自己的馬,說不得牽來的馬還是當地僅有的馬匹,在這種情況下,指望武舉人能有多少時間騎馬,練習馬術與馬射?

不信你拉幾個民間武舉問問,他們是騎馬練習騎術的,還是騎驢?很多人都是典型的騎驢找馬、騎驢借馬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馬太少,驢還多,將就著用吧。

但驢和馬是不同的,馬奔跑起來的速度是很快的,而且顛簸幅度也大,只有少量的時間學習,他們能掌握一定的騎術就很不錯了,何況還需要完成射箭。

在這種情況下,準頭這個問題,真不好說。即便是衛所軍士,也多以步兵為主,騎兵從來都是少數的,尋常軍士入了軍營,可能死在戰場上都沒騎過馬。

相對蒙古騎兵而言,大明騎兵整體能力較弱,這是不爭的事實,馬匹的不足,自然也拖累了馬射的成績,相對而言,他們更擅步射。

耿韋六箭中了三箭,但其中兩箭也只能說射中了靶子,談不上什麼幾環。接下來的武舉比試,時不時有人脫靶,甚至出現了六箭不中的驚人意外。

朱允炆陰沉著臉,從長期來看,冷兵器時代的現實是無法撼動的,哪怕是二炮局再努力,神機炮的體量與運輸問題,決定了它更多適合短距離行進,緩慢行軍,守城作戰,不適合野外快速機動。

這種情況下,騎兵依舊是最具戰鬥力的兵種。從武舉人大致表現可以窺見大明騎兵的衰落,洪武年間大明騎兵趕著蒙古騎兵到處跑的情況,可能無法再復現了。

“眼下騎兵太少,戰力不足,你們可有法子?”

朱允炆問道。

徐輝祖等人看向朱棣,朱棣正在喝酒,見這一幕差點嗆到,很想問一句,朝廷的事與我有什麼關係,話到嘴邊,還是收了回去。

“皇上,三大營足以剋制騎兵。”

朱棣自信地說道。

朱允炆清楚三大營的戰鬥力,但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也清楚三大營的弱點,那就是過於倚重步騎結合,行動緩慢,真打起來,只適合自己挑一塊地,等待敵人前來決戰,或等對方準備好,鑽入圈子裡面,再找機會與對方打一架,想要主動的,在對方沒有準備好之前,狠狠給他們一榔頭,那還是不容易的。

“正副三大營中,騎兵數量還是太少,這樣吧,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檢視哪裡適合當馬場,來年開闢幾個馬場。”

朱允炆思慮道。

徐輝祖與鐵鉉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