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胡濙的大局觀(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徐輝祖不是不想辦這件事,而是想將這件事延後到明年,等秋稅遞送京師,大家再談論如何安排財政。
今年實在是不宜動國庫了。
大寧與大同如果有戰事,那就需要花錢,贏了需要打賞,輸了需要調兵遣將,相安無事又不太可能。這個時候國庫的錢,都必須留著以備不測,哪裡還有錢去照顧這些已經受委屈多年的人。
既然委屈了那麼多年了,就再多加幾個月也不算什麼吧。
徐輝祖考慮的是,大局之下總需要犧牲一些人。
宋晟理解徐輝祖,作為將領,愛護軍士,贏得軍心是必然的,但在眼下這個節骨眼上,就今年的戶部來看,實在是不宜再動花銷。
事實上,已經有四省調查文書陸續送到了都督府,徐輝祖一直壓著沒有上報罷了。
宋晟看了看天色,道:“大同之事,你怎麼看?”
徐輝祖想了想,搖頭苦笑:“聽聞那達慕時,坤帖木兒就曾挑唆過馬哈木與哈什哈,但馬哈木顯然不敢與哈什哈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派遣胡濙去當說客,很可能會有去無回啊。”
宋晟目光中有些擔憂,輕聲道:“看文書,這件事是楊溥籌劃,此人不過是翰林官員,竟在大同贏得郭英聯合署名,有些不簡單啊。怕的是胡濙出事,他的官途也就完了。”
徐輝祖無奈地只能嘆息。
胡濙是朱允炆親自點的將,在山西將建文報辦得風生水起,現在京師已經在籌備建文報,相信不久之後,這類報紙也會走入千家萬戶。
眼下山西移民已進入正軌,大量百姓東遷,胡濙在山西的作用已然不大,京師建文報正需要胡濙來來掌管,若此人死在山西,楊溥定會被連累。
“眼下只能看他們如何運作了,我擔心的並不是大同,而是大寧。”
徐輝祖看向北面方向。
宋晟笑道:“前一日皇上收到文書,燕王已率一萬二千騎兵出關,這已經是我朝在北平與薊州一線的全部騎兵精銳,配合大寧騎兵,不說取得多少戰果,保大寧不失還是有把握的。”
徐輝祖腳步變得輕快一些,道:“不可大意,哈什哈與阿魯臺都不是簡單的人。燕王出關,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看來在那裡,還有我們所沒有掌握的情報。”
宋晟認可徐輝祖的分析。
在朝廷的既定戰略中,從來都是關內為主,哪怕是大寧打碎了,也必須保證蒙古騎兵不出現在薊州,不會進入關內。
換言之,防守薊州長城一線不失是朝廷文武百官公認的大戰略。
但朱允炆下傳達旨意的時候,並沒有明令朱棣必須固守關內,而是給予了朱棣極大的信任,允許朱棣臨機決斷。朱棣正是憑藉著這一點,帶兵出了喜峰口。
現在大寧的情況到底如何,徐輝祖等人並無法得知,現在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等待的不止是徐輝祖,還有站在大同城上睡不著的胡濙。
楊溥已經將計劃和盤托出,並告訴胡濙了各種應對策略,但胡濙一直沒出關去找馬哈木談判。
胡濙心裡是很糾結的,自己今年只有二十五歲啊,去年才娶了老婆,孩子都已經在孃胎裡了,這要出關被馬哈木留在那裡,留下孤兒寡母可怎麼活?
而且就算自己掛了,朝廷給點撫卹,也只是主事的撫卹待遇啊,太虧了,至少混到侍郎尚書撫卹金才多啊……
不對,這不是撫卹金的問題,而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小命的問題。
胡濙看著關外的星空,想著萬一自己死在那裡,想必是沒人給自己收屍的,以馬哈木的個性與蒙古人的習慣,也不會給自己刨個坑埋了。
不去,為了自己,為了老婆孩子,為了老爹老孃,堅決不去,就在這裡守著,熬到馬哈木回家。
作出這樣的決定是簡單的。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