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設定:天津三衛(第2/2頁)
章節報錯
徐輝祖當即表態。
鐵鉉點頭道:“於這裡設定天津三衛,極是妥當。但軍士方面,臣懇請直接自北平呼叫,以節減開支。”
三衛軍士一萬六千餘人,若是重新招募軍士,又是新軍之策,那朝廷可要耗費不少錢糧。
朱允炆應允:“軍士自北平出自是可以,但天津三衛不隸屬於北平都司,編入中軍都督府直轄。”
徐輝祖與鐵鉉沒有意見。
至於戶部運輸糧食的事,朱允炆是不需要操心的,早在朱棣出關之前,戶部已經將一批夏糧裝船起運了,張昺的奏摺是在七日之前寫的,這個時候糧食也應該到了直沽,距離北平不遠了。
工部尚書鄭賜、侍郎黃福求見。
朱允炆見兩個人臉色都不好看,便問道:“怎麼,英烈碑的方案還沒拿出來?”
鄭賜苦笑站在一旁,示意黃福來解釋。
黃福無奈,只好如實奏稟:“天界寺與神樂觀兩個方面各出方案,無法達成一致,眼下地基與周圍建築已在施工,只有這英烈碑,工部催促多次,佛道兩家都沒有達成一致。”朱允炆伸手道:“把他們的方案拿來朕看看。”
按理說,英烈碑這種大工程,工部一句話足以敲定。
可現在有個問題,當初朱允炆準備修大報恩寺與英烈碑的時候,戶部與工部不願意出很多錢,雖然說入股了吧,但佔據的股份實在是太低,大頭是天界寺的僧人和神樂觀的道人,還有一批商人。
現在金主在方案上出現了分歧,如果不解決好的話,萬一人家撤資,那不就成爛尾工程了,誰來接盤,戶部現在可接不住這個大攤子。
接過兩份方案,朱允炆有些感嘆。
佛家的方案可謂是華彩至極,傳聞中的九層琉璃寶塔方案。不用說,歷史上朱棣修大報恩寺的時候,就是佛教給出的方案……
但這一個方案實在是太過華彩,已經華彩到了美好的地方,但這裡要修的不是旅遊景點,可以讓人感嘆,多好看多好看。也不是佛家的極樂之地,來到這裡沐浴佛光,多舒服多愜意。
這裡是英烈碑,以英烈之名的建築。
至於道家的方案,顯然更重視英烈的尊榮,但這個工程是不是太大了,到底能不能實現?
去山裡挖石頭,還是九丈長的巨大條石,開什麼玩笑,雖然你們道家別號牛鼻子道長,但你們吹牛也得過腦子,負責任啊。
九丈啊,不是三四丈。
雖說在一些朝代出現過將二三十萬斤,三四丈的條石運輸數十里的先例,可從未有過九丈的先例啊。
不說這東西要在山裡找多久才能找到合適的石頭,就說萬一開了八丈,一個裂縫毀了,幾年心血付之東流,這還咋整?
而且如此巨大的條石,拿多少人能從山上運出來,然後拉到報恩寺裡面去?
好歹是一個大型工程,你們就沒想過可行性?
朱允炆將圖紙放在一旁,道:“工部怎麼安排的?”
鄭賜為難地說道:“工部現在上下兩難,天界寺認為佛光流彩,是給予英烈慰藉,但工部認為不妥,缺乏嚴肅與莊重,有褻瀆英烈之嫌。至於神樂觀,他們提出的方略是不錯的,但臣調查過,想要找尋開鑿出九丈條石的山,南京周圍諸山,皆不可行,若在外地,更難運至京師……”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那就回復他們,這兩套方案皆是不可行。”
鄭賜看著朱允炆,眨了眨眼,又眨了眨眼,那意思是,皇上,你的後半句話呢。光說不可行,就完了?這樣的話,那佛道兩家不鬧騰才怪啊。
“讓天界寺主持,神樂觀真人兩日後入宮覲見。”
朱允炆給了鄭賜一個定心丸。
鄭賜欣喜不已,這意味著佛家與道家有什麼想法,直接和朱允炆去商議,工部就不需要參與這一趟渾水了。
處理好政務,朱允炆到了鍾粹宮,見寧妃尚好,終於可以進一點食,便安心不少。
馬恩慧在一旁提醒道:“永和宮裡還有一位美人,皇上是不是忘記了?”
寧妃聽聞之後,嘴角微微一撇,然後揉了揉絲毫不見隆起的肚皮,道:“獨守空閨總是不好,既然讓人家入了永和宮,總需要一個名分吧。”
朱允炆笑了笑,抬了抬眉頭,對寧妃道:“你近日食慾不振,又偏好酸甜,不若就讓那伊真兒當個火者,給你做點泡菜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