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感謝這位公公……(第1/3頁)
章節報錯
杭州城。
對於青州慘烈的戰事,朱允炆並不知情,天亮之後便在杭州城中微服私訪。
不得不說,雖然西湖萎縮的厲害,但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之地,又有錢塘江,杭州依舊顯得生機勃勃,繁華不輸蘇州、南京。
走到一條街巷中,朱允炆便聽到一些孩童在跳唱:“西湖淺,成桑田,淹了百姓過得艱。雷峰塔,神靈顯,雷公點火亮了天。雨水填,魚兒遊,西湖自此人間仙……”
寧妃聽聞頓覺有趣,對朱允炆說道:“夫君剛剛答應雷峰塔住持興盛香火,這杭州城就有了民謠,也太巧合了吧?”
朱允炆將攤位上的摺扇放了回去,對寧妃道:“這世上哪有那麼多巧合,不過是有人運作罷了。如同元末時‘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是一樣的。”
“誰這個大膽?”
寧妃剛剛問出,便抬袖遮面,不用說,就是這位大明皇帝……
不以皇權的手段去解救問題,而是以民謠的方式來解決,這倒令人意外。
朱允炆並不在乎使用什麼方式,問題就相當於一扇門,這扇門擋住了自己進屋,有鑰匙就找鑰匙,找不到鑰匙,那找個配鑰匙的解決也是一樣的,實在不行,還可以翻窗戶、砸門……
雷峰塔香火不旺,是因為這裡的百姓認為雷峰塔與溺死的百姓有關,只要將這個問題解決掉,冠以“顯靈”,那百姓自然而然就會重新前往雷峰塔。
不過是一種簡單再簡單不過的“營銷”手段罷了,在後世這樣忽悠人都不管用的,總不能喊“家人們,我們如何如何,如何如之何,你們快點來吧”這種腦殘的戲吧。
可是明代人都很信神明,直接點就是都很迷信,對付迷信的人,也只能用粗糙的迷信的辦法。比如陳友諒的老闆徐壽輝,人家就用“佛”作刀槍不入的盾牌,上戰場之前,先別抽刀子幹架,先念唸佛經,然後再去打。
打贏了,沒受傷,說明是佛顯靈,保佑的結果。
要是打輸了,掛了,那也只能說你心不誠,對佛不夠意思,你不死誰死。
這一套理論在古代很有市場,這要是自己穿越到元末,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搞個傳銷組織,說不定也能打個江山出來,那時候哪裡還有老朱什麼事……
用神靈對迷信,好使。
雷峰塔的問題,迎刃而解。
杭州知府虞謙雖沒有大才,但治理杭州還算過得去,至少沒有聽聞民怨,從這一點來看,杭州官治比蘇州要好一些。
朱允炆安排孫棟採買一些貨物,既然要回寧妃的本家,總不能空著手去。至下午時,租買了二十四輛馬車,一行人前往靈隱寺外的村落。
寧妃拉開簾子看著路邊的風景,滿心的歡喜與幸福。
一別多年,第一次歸家,父母都還好吧?
弟弟,妹妹都還好吧?
寧妃有些緊張,看了一眼翻看文書的朱允炆,便安心下來。
朱允炆看著不久之前遞送來的情報,見並無重點,只是百官動態與水師調動,便收了起來,對“近
(本章未完,請翻頁)
鄉情更怯”的寧妃說道:“若我沒記錯的話,國丈韓秉忠育有兩子兩女,長子韓成才,次子韓成志。這些年來他們一直留在杭州,倒委屈了他們。
寧妃伸手幫朱允炆整理了下衣襟,溫和地說道:“留在杭州才是他們的福分,若去了京師,貪戀榮華富貴,捲入權貴紛爭,才是麻煩事。想來成才應及冠了,倒是成志,怕還在讀書,還有最小的妹妹夏雨,我入京時她還很小……”
朱允炆欣慰至極,眼前的寧妃素來清高,倒也是一個聰慧之人。